李叢光 循佛陀足跡 找生命價值

文/竹山 |2020.11.14
5284觀看次
字級
虔心禮佛,感受佛陀慈暉加被。圖/李叢光提供
鹿野苑,初轉法輪塔。圖/李叢光提供
印度法師羅睺羅在五比丘迎佛塔帶領禪修。圖/李叢光提供
在衹樹給孤獨園憶念佛說金剛經。圖/李叢光提供

文/竹山

國內有不少旅遊業者,號召遊客前往印度朝聖,大多包裝為觀光行程,但也有人發願即便不賺錢,也要以弟子追隨佛陀足跡為出發點,幫助更多有緣人認識釋迦牟尼佛,找到生命的道路及感動的光芒……

畢業於政大廣電系的李叢光,幼稚園大班時,父母便離異了,但因為沐浴在母親、阿姨、姨丈的關愛中,他不但沒有感受「單親」的缺憾,反而因「三親」的疼愛,童年生活幸福而美滿。

興許是童年接收到滿滿的照顧與愛,使李叢光成為一個任勞無怨,樂於為他人服務奉獻的人。大學畢業後他投身旅遊業,十多年前曾是西藏國旅總代理,同時以佛教4大名山、絲路和歐洲線為業務主線,當時的他,壓根沒有想過要帶辛苦的印度團。

另類領隊的身教啟發

因緣際會認識了發願帶108次印度朝聖團的魏二郎老師,李叢光的人生徹底翻轉。親見魏老師從不應酬、重視學習與家庭生活的態度,全程配備廚師料理素食,顛覆了他對「領隊」這個職業的看法,才領悟到從事旅遊服務,除了口才與人脈,還需要充實專業素養,並提升人品和德行。

為了跟魏老師學習,他自費參加印度朝聖團。行程的前5天,一切很美好,他盡心盡力,主動協助服務團員,深得魏二郎老師賞識,邀約他日後一起帶團前往印度朝聖,他豪不猶豫答應了。

從糊口工作到使命感

沒想到,從離開菩提迦耶的第6天開始,接下來的13天,他只要上車就肚子痛,下車就拉肚子,這個症狀直到佛陀聖地才消停。後來他回想:水土不服是真的,但或許,佛陀也不想影響他為團員服務吧。

這種痛苦的經驗,讓他心中暗想,往後再也不去印度了。可是回國後不久,魏老師就打電話問他是否下次同行,因為曾經承諾過,李叢光不便拒絕,於是開啟了帶領印度朝聖團的生涯。

從那時起,李叢光擔任印度朝聖團領隊,至今已超過13年。他坦承,前8年,對他而言,這只是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也無法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有錢人,甚至上市上櫃公司老闆,要忍受印度這麼差的吃住條件及顛簸磨難,千里迢迢地花錢受罪;又為什麼有些經濟不好的人,省吃儉用積攢了很多年,就為了一嘗夙願到印度朝聖?

他透過和團員聊天找答案,聽了非常多人的生命故事,也見證許多不可思議的事,甚至常有團員跟他說:「你真的很有福報。」即便如此,他依然沒有信佛。

翻轉契機由家變開始

直到5年多前,他帶領印順導師創辦的福嚴佛學院畢業生,前往印度朝聖前夕,家庭突生劇變,衝擊令他無法理解且痛苦不堪,幾乎想要輕生。所幸帶團過程中,福嚴佛學院畢業生陪伴並拉住了他。團中一位有晢法師,後來更助他創立專辦朝聖行程的「菩提邦」。

此後帶領45團前往印度朝聖,過程所受到的佛法薰習,讓李叢光逐漸站了起來。「為了多了解朝聖者,我也跟著誦經,還到團員親近的各地寺院、宮廟拜拜,時常請益佛光山、法鼓山、中台禪寺……的法師與信徒。」李叢光說,朝聖團中不乏會算命卜卦,乃至於通靈者,這些人,都被他視為「善知識」,因為大家都一心向善,也助他走出生命幽谷。

家變後,他開始每天至少在戶外經行兩小時,誦《地藏經》兩部,同時學習禪修。

「我選《地藏經》唱誦,是因為在搜尋引擎輸入『如何面對婚姻痛苦』與『佛法』,跳出來的總是《地藏經》。」這對當時家庭破碎、生命苦痛的李叢光來說,猶如攀住浮木。

經行誦經實證好氣場

自認不迷信且注重邏輯性的李叢光說,《地藏經》明明白白提到讀誦的28種利益,功能性及操作方法都很清楚,誦時冷靜清涼,事後一切明白。他更發現,過去搭公車,再擠身邊空位都沒人想坐,但當他誦滿100部《地藏經》後,即便滿車空位,後來上車的人,也立刻選擇坐在他身旁,甚至陌生路人也常會點頭和他打招呼。「我相信這就是經中所謂的『人見欽敬』。」

「佛法是實用的!」許多體驗讓李叢光明白,自己的親身實證,不但救了自己,也見證佛法能完全落實在生活中。他也思維法義,如因緣法、三世因果與空性,常觀察緣起,從因下手,透過持戒、布施、懺悔、廣結善緣,在一年之內就讓自己從原本的一無所有,成為印度朝聖新品牌。「每一次朝聖,都是以啟發菩提心為目標的佛事,是一趟重新認識佛陀的感恩之旅,是以成佛之道為前提的佛法課。」

一切事從大願起

4年多前,從馬來西亞來台灣求學的有晢法師,在聆聽李叢光低訴婚姻觸礁的慘烈心情,淡淡開示他:「只做對別人好的事,不做對自己好的事。」

一個領悟,李叢光決定不談生意,單純邀請法師領團,讓朝聖之旅更純粹的回歸佛教信仰。考慮了3天,法師同意了,卻也很直白提點:「小光呀,你帶團的方式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應該要讓朝聖者能夠更加貼近佛陀……」法師依《佛陀傳》著手設計活動教案,讓朝聖者與佛陀及佛法產生更密切連結,並將佛法回饋到每個人的生命裡。

他們採用的方法很多元,不同群眾各自選擇契合其根機的方法,可以是禪修、靜坐,可以是佛曲、音樂陪伴下敘述佛陀事跡。在法師引領下,李叢光看到、學到不同的朝聖模式。創辦以來,許多法友回來後都很有感悟。

過程中,大家法喜充滿的在紙摺的愛心上,寫上自己關愛的人,做成愛心牌位;用各種顏色粉筆灰,來畫沙畫;浴佛感念佛陀的誕生……每一次朝聖都是新的學習與體驗,也都能啟發朝聖者的感恩心、恭敬心與菩提心。

有趣的是,團隊行銷總監許家汝,是位20多歲的基督徒。工作與信仰的落差,一開始相當困擾她。但是在親身帶團去朝聖後,她愈來愈感恩,也激發出熱情,體認自己的工作是在幫助人完成夢想,而這分心,是超越宗教的。

「團員們過去的生命,我無緣參與,但卻有幸成為幫助他們完成朝聖夢想的人……」讓許家汝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經驗是,某位團員因簽證名字出了問題,許家汝早上8點多接到通知,立刻準備護照,克服萬難處理印度簽證更名。錯過班機後,又想辦法找票由泰國轉機至印度,終於順利在印度鹿野苑與其他團員會合,當下,他們緊緊擁抱喜極而泣。

《華嚴經》上云:「一切佛事從大願起」。2019年底,李叢光帶15位法師、65位居士等四眾弟子,在印度菩提迦耶正覺大塔,以一人一卷的方式恭誦一部《華嚴經》。天空突降滂沱大雨,朗朗誦經聲與雨聲和合為一,法音加上法喜,感動了正覺大塔住持,邀請漢傳佛教行者,擇日在正覺大塔舉辦首屆華嚴法會。

這場法會後來雖因新冠病毒疫情而延宕,卻促成了佛教僧團在台灣環島舉辦7處9會華嚴經祈福法會,李叢光也用15天圓滿《華嚴經》誦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