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珠在觀音塔服務時留影。圖/陳鳳珠提供
陳鳳珠因在大佛平台掃鞭炮屑被接引。圖/陳鳳珠提供
文/吳秀麗
佛陀紀念館是中外遊客暢遊台灣時的必去景點之一。但佛館占地廣、景點多,相關的布置及服務細節更難以逐一詳述,如何能運作順暢,全靠一群義工全年無休、不分遠近、不辭辛勞,扮演「給人信心」、「給人歡喜」沉默卻缺一不可的螺絲釘……
家住新竹的陳鳳珠,經常從北部坐高鐵南下當義工,每次10天~半個月不等,曾被同修嘲諷說她是「高級義工」。但是因緣總是會改變。
原本她在竹東大覺寺當義工。2015年第一次到佛館,在等候同行友人去吃飯時,自己先去繞觀音塔。一向沉默無言的她,遇上法師的善巧接引,竟然聊到錯過午飯時間而不自知,並答應幫忙春節施放煙火後的大佛平台清掃工作。
從此,她在山上學會跟遊客說故事,無論遊客有無信仰,都鼓勵他們隨喜抄經,曾有遊客因為她的熱誠而跑去請了大尊銅佛回家供養。陳鳳珠從家庭主婦變成佛光山導覽義工,與當初不是很接受她老遠跑到高雄當義工的同修,共感生命改變的歡喜,家庭氛圍也為之轉變。
有一次幫澳洲來的遊客推輪椅,陳鳳珠深深感受到星雲大師在佛館設計上的用心。
這名遊客帶著行動不便的爸媽同來佛館,但他一人無法同時推兩部輪椅,就跑到觀音殿請菩薩幫忙。當時正在大佛平台觀音塔當義工的陳鳳珠接到法師電話,立刻趕往協助。
從解脫門走到大佛座下的本館,路長約600公尺,東西兩端地面還有高低落差,因此沿途是推輪椅走在風雨走廊的緩坡上。陳鳳珠推著的遊客爸爸,體重超過100多公斤,但因為整體設計理想,「大師真偉大,佛館的坡道設計,讓人立刻感受到無障礙空間的重要……」深刻領悟大師體貼遊客的同理心,與星雲大師的慈悲相應的當下,陳鳳珠被深深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