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 編譯/潘楠慕 |2025.08.17 語音朗讀 39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目前在適居帶所發現類地行星示意圖。圖/法新社「超級地球」表面模擬圖。圖/法新社適居帶行星模擬圖。圖/法新社近日發現疑似有生命分子的超級地球K218b想像圖。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質量介於地球與海王星之間的「超級地球」(Super-Earth)系外行星,過去被認為僅分布在靠近恆星的區域,但是哈佛大學一份研究發現,這類岩石行星可存在更廣泛的軌道上,這也意味著,超級地球可能遠比之前所認為的還要普遍,徹底挑戰人類對行星系統組成的傳統認知。這項由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領導的國際研究,利用微重力透鏡效應,發現系外行星OGLE-2016-BLG-0007,其質量約為地球的兩倍,軌道半徑是地球到太陽之距離、即1天文單位(Au)的大約10倍,對應到太陽系中,相當於位於土星軌道的位置。該中心天文物理學家珍妮佛.葉(Jennifer Yee,音譯)表示,這顆小型行星是一個例子,顯示等同地球到土星軌道的範圍內,這種「超級地球」數量,遠比原本預期的豐富,而且「豐富程度令人非常驚訝」。過去對超級地球的了解,主要根據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Space Telescope)等設備,觀測凌星現象技術的資料,認為超級地球存在恆星周圍,但是僅限於與宿主星距離在1天文單位的範圍內。然而,透過凌星現象,難以探測到距離恆星較遠的天體,而微重力透鏡效應特別有利於發現遠距離、質量較小的行星。哈佛史密森尼這份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的研究,利用南韓微重力透鏡觀測網(KMTNet)的數據,分析銀河系大量行星與其主恆星的質量比,發現在離恆星較遠處,超級地球也很普遍存在,其軌道周期更類似於太陽系的木星或土星等氣態巨行星,研究團隊估算,平均每顆恆星可能擁有約0.35顆超級地球,是位於這些類木星或類土星軌道範圍內。這項新發現對行星形成理論、以及「適居帶」(habitable zone)的定義,帶來深遠影響。適居帶指的是恆星周圍一塊距離正好使溫度適中,足以允許行星表面存在液態水的區域,在此距離之外,太靠近恆星,水會被蒸發,太遠,水就會結冰。珍妮佛.葉指出,雖然木星、土星在太陽系適居帶以外,但是若在類似木星、土星的更廣泛軌道上,存在大量超級地球,而且其主恆星亮度更高,這些位置偏遠的行星,也有機會落入適居帶內,擴大了尋找潛在生命的範圍。她說,過去認為其他行星系統的適居帶極為狹窄,是受到我們所處的地球影響,因為地球是目前為止,唯一確定有生命存在的地方,不過,「自然一直令我們驚訝」,測量超級地球數量,將有助於進一步了解這類行星的分布,以及在行星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為解開適居帶整體面貌,再找出一塊拼圖。 前一篇文章 倫敦博物館首創 館藏品隨你摸 下一篇文章 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何處不交朋友】 謝謝良醫2025.08.1103智利佛光山 祝福寶寶平安成長2025.08.1204【閃文集】黃金杯2025.08.1205佛光山佛館 台灣最強博物館2025.08.1306北區知賓培訓 以專業服務廣度有緣人2025.08.1407社論--許倬雲院士的悲願2025.08.1308【論愛談情】把愛說出口2025.08.1209泰華寺致力譯經 促南北傳佛教融和2025.08.1410盧秀燕訪澳 倡星雲大師五和2025.08.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啃石頭維生 太空長征糧食有解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倫敦博物館首創 館藏品隨你摸荷蘭創意魚門鈴 幫助魚群洄游獨特形象招財 長崎短尾貓帶動觀光全球最強粒子加速器 點鉛成金 作者其他文章啃石頭維生 太空長征糧食有解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倫敦博物館首創 館藏品隨你摸荷蘭創意魚門鈴 幫助魚群洄游獨特形象招財 長崎短尾貓帶動觀光全球最強粒子加速器 點鉛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