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秀蘭大廚功夫了得。 圖/梅秀蘭提供
文/吳秀麗
佛陀紀念館是中外遊客暢遊台灣時的必去景點之一。但佛館占地廣、景點多,相關的布置及服務細節更難以逐一詳述,如何能運作順暢,全靠一群義工全年無休、不分遠近、不辭辛勞,扮演「給人信心」、「給人歡喜」沉默卻缺一不可的螺絲釘……
家住高雄大樹區的梅秀蘭,1987年就全家皈依佛光山,1992年加入堪稱任務最繁忙的大樹佛光會,之後即深入並實踐佛法。
「很感謝大師栽培那麼多弟子各有自己的八萬四千法。」剛開始在雲居樓當義工時,梅秀蘭學到一位法師的大器,即所謂的「給」。「好東西借出去,弄破怎麼辦?」法師教她,「人家有需要就給」,完全沒提到「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的工作信條。年輕的她似懂非懂,一時很糾結。
佛光會需要經驗傳承。梅秀蘭說,最靠近佛光山的大樹分會,一次臘八粥活動要煮2、30鍋,極考驗體力。一位新進來的師兄有心想學。「不用怕,我在旁邊協助你,再放手讓你自己發揮,但我會注意不讓粥燒焦。」梅秀蘭認為,既然有人願學,就要全心全力地教。不能有「你聽我的」的態度,而是要讓新人覺得:「我真的很厲害,好像都是我做的呢」,才能升起信心。「咦,這好像就是『給』了」。梅秀蘭突然領悟到,原來心意或微笑,無一不能「給」。
梅秀蘭的義工服務超過30年。其同修曾被好友提醒「讓你老婆去『那裡』,要小心『錢』啊」,但梅秀蘭說,到佛光山讓她心胸變寬,眼界變廣,「還會歡喜分享義工服務時的故事和對佛法的體悟」,更不忘實踐大師說「先把家庭照顧好才能當個好義工」的原則,「比整天打牌,輸了賣掉房子好吧?」她的溫和態度獲得同修十足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