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諸暨三賢館

文/吳鴻霖 |2020.09.14
1727觀看次
字級
王冕、楊維楨和陳洪綬的塑像。圖/吳鴻霖
三賢館大門。 圖/吳鴻霖

文/吳鴻霖

三賢館位於浙江省諸暨市西施故里內,三位賢士指王冕、楊維楨和陳洪綬。浦陽江往北流經諸暨市區,又稱浣紗江或浣江,西施故里在浣江左右兩岸,越國西施是西景區苧蘿山下的施姓美女,而東景區曾有東施效顰,現在是江畔種植許多荷花的大公園,其中范蠡祠等展館需買門票,三賢館則免費自由參觀。

去年暑假,我搭公車至西施故里,東景區大門外石頭上「西施故里」四字,集王羲之行書而成。走入大門,右側是浣江和古越街,暴漲混濁的江水,早已淹沒江邊大部分的階梯和一群銅雕的浣紗女;沿著古越街直走不到百米,三賢館在左側的金雞山上。

山下大門的對聯是:「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右邊有三位書畫家的塑像。三賢館依山勢而建,階梯上方第一展區內許多圖文,介紹王冕的一生。他年少家貧曾放牛,晚上借佛寺長明燈光讀書到天亮;其詩句:「蹭蹬三十秋,靡靡如蠹魚」,說明他三十歲仍未中舉;四十幾歲在紹興教書一年多,寫詩、刻印、作畫,聲名逐漸遠播。

王冕的詩作傳世七百餘首,為其畫名所掩,詩集稱《竹齋集》,明代劉伯溫寫序;元代及元以前文人的印章,多委請工匠刻製,王冕用當地的花乳石刻印,成為自篆自刻石印的開創者,明代人才流行使用石材治印;王冕首創以胭脂作沒骨法畫梅,明清畫梅名家都受他的影響。展區牆上有幅王冕複製的〈墨梅圖〉,圖上的題畫詩:「吾家洗研池頭樹,箇箇華開澹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研同硯,箇箇非朵朵;第三句是「好顏色」,不是「顏色好」;氣體會流動,王冕寫流,後人把此字改成留。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寫到王冕隱居會稽山中。元末,王冕攜妻孥歸隱楓橋鎮北的九里山,它是會稽山脈中的一座小山,與蘭亭鎮蘭渚山相連。

元章(即王冕)在山中種梅千株,自稱梅花屋主,過著白天耕種、晚上讀書作畫,淡泊名利的生活,流傳至今的詩與畫大多創作於此。

第二展區的圖文,介紹元代詩、文、戲曲均有建樹的楊維楨。其父在村旁的鐵崖山建藏書樓,令他上樓讀書,去梯以絕欲,用轆轤傳送一日三餐。五年不下樓的苦讀,小王冕九歲的楊鐵崖,泰定三年(一三二六)中舉,次年登進士第。他隨心所欲寫行草書,揮灑自如的筆意和放浪形骸的造型異於時人,有些作品如同現代書藝,與趙孟頫傳統的風格形成強烈的對比。

第三展區介紹明末清初的畫家陳洪綬,號老蓮。他自幼展現繪畫天分,年紀稍長,善詩詞、工書法,考上秀才後,應舉不中。明亡,陳老蓮四十五歲時,曾在紹興市平水鎮王獻之舊居改建而成的雲門寺出家,一年後還俗。其書法作品自成一格,也為文學作品畫插圖,流傳至今有〈九歌圖〉、〈西廂記〉、〈水滸葉子〉等,這些由著名刻工雕刻的插圖,是明清木刻版畫的代表作。

諸暨三賢都是楓橋鎮人,年少時孜孜不倦於課業,黽勉努力的精神,足為現代學子的榜樣;成年以後,三人不忮求官位,搦管發揮書畫的才華,一生持續創作,終於名垂青史。離開三賢館,我散步到江邊,館外荷花盛開,館內墨蹟的作品,散發淡淡的清香之氣,它和浣紗江水一樣,將長久流存於天地之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