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蒲菜饒味外之味

文/朱振藩 |2020.09.14
1385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飲饌名家聶鳳喬在《蔬食齋隨筆》中提到〈蒲兒菜的風韻〉,寫道:「一種菜餚,提供給人的不僅僅色、香、味、形、感,還有個韻,就是韻味。這是味外之味,猶如音樂的旋律、人的氣質、地方的風格,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往往給你留下永久的記憶。像茴香豆、羅漢豆之於魯迅,都是韻味的作用。蒲兒菜也有。」

文中的蒲兒菜,是中國特有的烹飪食材,屬香蒲科香蒲屬,為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蒲菜古稱蒻、深蒲。又稱香蒲、甘蒲、蒲筍、蒲兒菜、草芽等。它以葉鞘抱合而成的嫩芽葉供食用。生長於水邊或池沼邊。主產於黃河流域以南的沼澤地區,魯、蘇、浙、湘、川、陝、甘、冀、晉、滇等地都有分布,台灣亦有零星出產。名產有山東濟南大明湖蒲菜、江蘇淮安勺湖蒲菜等。

這兩處我都有幸去過,自然也嘗過當地特產的「奶湯蒲菜」、「雞粥蒲菜」及「豆腐燴蒲筍」,其美妙的滋味,迄今仍難忘懷。

以蒲菜入饌,應始於《詩經》,其詞曰:「其蓛維何,維筍及蒲。」而西漢枚乘的〈七發〉,則云:「雛牛之腴,菜以筍蒲。」應是用筍或蒲菜燒小牛肉,可見是當時的珍饈。

另外,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載有「蒲菹」的做法:「謂蒲始生,取其中心入地者,蒻大如匕柄,正白,生啖之甘脆,又煮以苦酒浸之,如食筍法。今吳人以為菹,又可以為鮓。」此後文獻亦多著錄。

充作蔬菜的蒲筍,每年春暖花開,菜農將植株齊根截剪去其上部綠葉,只留類似蔥白部分,捆紮一扎,供應市場。而在烹調之前,逐株剝去老韌外葉,只留中心牙白色嫩莖(註:而今有剝好放置包裝袋者,更為簡便,號稱「翠白筍」,形同羊脂玉簫,出自南投埔里),切成寸段,即可烹調。至於蒲菜根莖肥粗,富含澱粉,可煮食或代糧,民間俗稱麵疙瘩。

早春的蒲筍,在江南一帶稀少而價昂,按根數售賣。清人段朝瑞〈春蔬〉七首,以蒲菜開篇,詩云:「春蔬那及吳郡好,入饌蒲芽不論斤。」其珍貴由此可知矣。

味淡薄而清香的蒲菜,有「天下第一筍」的美譽。為呈現其美質,烹調最宜扒製;而為求其味美,不能長時間炒;如果用來做湯,一般先做好湯,接著將之放入,燒一滾即足,切勿燒太久,食之不爽脆,就辜負其美味了。

除扒、炒、煮外,蒲菜適宜燒、燴、燉、汆、燙等法製作,葷素皆宜。食素者可配香菇、木耳、金針、豆腐、百頁、豆乾、筍和茭白等。如果用葷料配,則蝦米、蝦仁、魚片、雞片等,望之和諧而美,切忌使用醬油,傷其清雅韻味,有如焚琴煮鶴,堪稱大煞風景。

近日在小館內,嘗到香菇清炒蒲筍,店家並不識貨,名「鮮菇炒菜心」,但火候挺不錯,嚼之清脆甘芳,食味爽利,似有浙菜「口磨炒蒲菜」的風韻,深得我心。

中醫認為,蒲菜味甘性涼,能清熱、利水、涼血,適用脾胃有伏火的便祕等症。

《神農本草經》將它列為上品,主療口中爛臭,堅齒,明目,聰耳。顯然多進此菜,可收「清熱養血,消癰明目,利咽喉……通二便」(以上見《隨息居飲食譜》)之功效,實善莫大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