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月鳳
陽光普照的日子,外子到平常熟悉的公園散步,遇到了一些朋友,回家後告訴我,某某已經走了;原來健壯的某某已病重無法自理,由外勞推著輪椅了;傳聞某某的媳婦意外往生等等,甚至感嘆:「少者歿而長者存,彊者夭而病者全」死亡全無排序可言。
我想起上一回與外子到公園的對話,他說:「以前視野廣闊,才不過幾年就高樓林立,人口數銳減,建這麼多房子,以後到底給誰住?」我卻樂觀地回以:「如果每棟高樓都有一個主委,都能成為建立長照的發起人或執行長,那該有多好?」
會這樣說,是緣於我覺得以護理師的角度,審視台灣目前長照現況,有諸多問題,其中又以人口結構老化與居住方式的改變所呈現的問題為最重,有志之士對於「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雖覺迫在眉睫,也提出很多有關「互助、共生、共餐、共養、共老、共終」的方案,但是執行面卻呈現諸多障礙。
那天,我學佛團體的法師,提出一個「吃七個饅頭」的譬喻,引領我突破迷惘。他說,如果我們要吃七個饅頭才會飽,不能只吃第七個饅頭,一步就要談到「善終」,要從第一個饅頭開始吃。也就是說我們要推互助共老,必須有次序、有步驟。相聚在中庭的心都緣於餐桌上的美食,找出附近十幾戶人家(不能太少,以免照顧輪班不易)每家提供一菜,幾天就來一次共餐,算是吃第一個饅頭,因為吃是最容易進入溝通喜好的話題。
還記得我那最不愛吃稀飯的爸爸,在臨終前還堅持吃白飯,想起他一貫的名言:「為什麼給我吃稀飯?會餓死!」若以將來要互相照應而言,「你喜歡吃什麼?怕吃什麼?」應該是關懷第一要事。
第二個饅頭應該是「同甘」,就是營造有同樣嗜好與同樣理念的鄰居,共度美好時光。唱歌、跳舞、郊遊、散步、球友、讀書會等等(戶數多的社區或大樓可以依此分類設群組),人與人磁場相近可以拉近距離,增進彼此熟度。
第三個饅頭是陪伴,尤其是陪伴看病,這是「共苦」的部分,知道對方的需求才能給予最貼切的協助。可選擇網上溝通或面對面傾吐心聲,此時不算家醜外揚,因為全是無血緣自家人。
第四個饅頭是「付出行動」,不管健不健康都須學習居家照護的專業課程,不一定是年輕照顧年長者,應該是健康者都能照顧老或病者。有專業協助才能使照顧者事半功倍,而被關懷者也能產生信任與安全感。
第五、六個饅頭依序到來,情感連結與熱誠是延續的動力,此生能居住在一起,也是一種特殊的緣分。一旦我們把身邊的人視為家人,自己對他人的責任感擴展愈來愈大時,我們會感覺氣場開闊,心胸如大海,彼時無論是子女遠居或孤寡之人都會因此有愛,有關懷,有家人圍繞的安全感,就能滿懷感恩的度過有品質的人生下半場。
所以,當第七個饅頭來臨,應該是臨終關懷,以「造如是因,感如是果」的角度,應該可以在眾多家人的陪伴與祝福中,善終而往生善趣。
每個人的生命不能預知長短,活著的時候,為自己好好地去儲存照顧人的資糧,努力為別人的離苦得樂奉獻自己,歲月不會虧待你,業果更不會辜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