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館門口懸掛木刻對聯。圖/吳鴻霖
曲阜陋巷口的石牌坊,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圖/吳鴻霖
文/吳鴻霖
《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兩千五百多年前,魯國的顏回,住在曲阜陋巷,家貧好學,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當時簡陋的巷子,想必是泥土路。
十幾年前,三民書局高中職國文課本,採用一張陋巷的舊照。巷子路面看似粗糙水泥地,巷子西側與巷口還有泥土,巷口四柱的石牌坊,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一五九四),為了紀念顏回,上方陰刻「陋巷」兩大字,方形底座上無人或物,大致上呈現四百多年前原始的模樣。
曲阜最有名的景點是孔廟、孔府和孔林。孔廟與孔府毗鄰,長約四百公尺的陋巷,位於孔府右側七、八十公尺處。二○一二年八月,筆者與屏東大學教授陳正昌,從北京搭高鐵到曲阜,陳博士是師專隔壁班同學,一起參加書法社五年。三孔景區都很大,兩人從早上走到黃昏,就是沒到孔府附近的「陋巷街」一探究竟。
曲阜汽車站前的十號公車,開往孔廟與孔林,自由行的遊客可在第二醫院站下車,經過曲阜青年旅舍,再走到陋巷,大約十五分鐘。二○一五年七月,我先到杏壇照相,中午至陋巷街口,看見一位八十幾歲的老師傅,獨自在石牌坊東側下方修理皮鞋,文革以後,他便開始於此地修鞋維生。陋巷街口前面的青石板路是顏廟街,左前方是顏廟大門;陋巷街的石板路可通行汽機車,石牌坊向北,基座四周已安裝鐵欄杆,用來保護古蹟,避免被撞受損;走完長街,西側早已不是泥土地,有時當地人會踩著觀光三輪車載人通過陋巷。
二○一八年七月,筆者第二次來陋巷拍照,沒看到修鞋的老先生,可能已離世。早上七點半,西側空地有幾輛賣早點的手推車或三輪車,對面書法藝術館,門口兩側懸掛木刻行草對聯「魚躍鳶飛君子道顯,簞食瓢飲達士固窮」,書家寫於二○一七年端午節,君子與達士均指顏回;隔壁鄰居,也像是書法創作者。
嚴重的疫情,終有結束的一天。遊客來到曲阜,大都先去三孔景區,別忘了要到陋巷溜達一下,親自感受古巷今昔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