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鴻瑧篆刻朱文閒章「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圖/吳鴻霖
王北岳教授即席在閒章下方,書寫五行評語。圖/吳鴻霖
文/吳鴻霖
閒章,是印章的一種,可分為引首章、押角章等,內容不外乎吉語或佳句,形狀以長方形和正方形居多。書畫創作者完成作品後,常在宣紙空白處,蓋一兩個閒章,增加作品整體的美感。
一九九五年五月,歲次乙亥四月,筆者在A4紙大小的白色宣紙上,蓋一枚閒章,印文是「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出自《荀子‧勸學篇》。一周以後,印泥已乾,帶至師範大學美術系教室,書法篆刻名家王北岳教授,為此印即席寫下評語。
當天上午,年近七十的王老師,先戴上黑框老花眼鏡,仔細觀看這枚長三‧四公分,寬一‧三公分的朱文閒章,再以現場學生的狼毫小楷,在閒章下方,書寫五行評語:「以小篆入印,始於隋唐,至元季益精,然皆淳樸,清季復重筆意。此印得元人之形貌,應進而求筆,則得之矣。乙亥四月王北岳。」閒章與評語,形成一件罕見的作品。
即席揮毫之作,小行草書疏密開合行氣佳,王氏風格鮮明。五行排列分配得宜,各行第一字的位置右高左低,但無傷大雅;第二行「樸」字草書,明清兩位大書法家王鐸和吳昌碩,已有如此寫法;落款下方或左側,如果再蓋書家的印章,反而會破壞雅致和諧的畫面。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顏真卿〈祭姪稿〉,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草稿,多字刪去又塗改,最後兩行明顯歪斜。雖然評語第四行末端稍欹斜,兩周後墨蹟全乾,筆者還是拿到師大操場旁的雅文畫廊,裱框成為一幅作品。
現今裱框內台灣埔里的宣紙,沒有任何黃斑,跟二十七年前一樣,而安徽涇縣的檀皮宣顯然不同,此種宣紙由當地生長的青檀樹樹皮製作而成,三、五年之後,就開始出現小霉點。例如,同年同月王老師寫的篆書橫批「江雨齋」,白色檀皮宣早已遍布大小霉點。宣紙有「紙壽千年」一詞,這種壽命可達千年的紙,即指檀皮宣。
框中閒章,是我四弟吳鴻瑧念清大時所刻。
一九九五年二月,他從基層行員做起,曾任玉山銀行經理,現任職總行,職場的歷練與表現,印證此自刻朱文。
「駑馬十駕,功在不捨」,說明世人要發揮「駑馬」鍥而不捨的精神,持續努力,半途而廢者,將難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