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繽紛的街景裡,一個黑色狂放的影子笑著奔跑過去,並占據了二分之一的中間版面,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沒有想過影子會以這樣的形象出現:狂野、自在、咧嘴地笑,自在的奔跑。繪圖/席尼.史密斯 圖/台灣東方出版提供
文/廖淑儀
色彩繽紛的街景裡,一個黑色狂放的影子笑著奔跑過去,並占據了二分之一的中間版面,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沒有想過影子會以這樣的形象出現:狂野、自在、咧嘴地笑,自在的奔跑。
繪本《追夢的影子》以彩色與黑色的對比,強烈地抓住讀者的視線,突出黑色影子作為主角,強調我們心中那個想要突破社會框架的自我。
激勵了其他的生命
影子,這個主題讓我想起小時候玩過的「影子」的遊戲。常常是過了中午,日光漸斜的時候,影子拉得長長的,總情不自禁跟玩伴玩起踩影子的遊戲,一樣是你跑我追,但焦點轉到了影子身上,因為需要顧及影子所占據的空間,玩起來總是更加刺激逼真,被踩的那一刻總像是真的陣亡了。
以遊戲來比喻,好像更能理解《追夢的影子》裡影子所代表的內在自我的渴望。一個七歲半的小男孩,成天無聊沉悶地過日子,他的眼睛永遠喪氣地朝下望。繪者席尼.史密斯以不同的幾何黑色框框架設了小男孩周遭的世界,並巧妙隔開了他未能參與的繽紛的、流動的、色彩的世界。在他的小小生命理解裡,世界就只是這樣按照日常節拍過下去的煩悶日子。只有在夢裡,他才能抬起頭,伸展手腳,大肆唱歌跳舞。
突然有一天,在幻想的過程中,影子就脫離了小男孩,獲得解放的影子,以慶祝的姿態,融入小男孩從未參與過的繽紛的世界,也激勵了其他生命的影子出來「做自己」:蒲公英旅行、蟋蟀跟蚱蜢合奏、蜻蜓變成噴火龍,連一般房子都有變成城堡的夢想,就像骨牌效應一般,所有具備夢想的生命都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色彩的街景是淡而有力的襯托,黑色的影子才是最強大鮮活的生命力。一時之間,黑色的線條充斥整個畫面,彷彿就要失序。
因害怕而不敢探索
然而,築夢必須踏實,作者蜜雪兒.庫瓦斯讓小男孩的影子負起統整的責任,他與其他朋友透過群體合作,不但蓋了一座石頭城堡,讓大家各有所歸,更聯結各自的夢想,彼此交流合作,自然形成秩序與情感連結,而不只是憑空地群魔亂舞。
我覺得這是《追夢的影子》繪本裡經營得最好的一部分,即在追求獨立自我、實踐夢想的大餅裡,毫不勉強地營造了「關係」在生命中的重要性。西方神話傳統中的英雄之旅,從必須出走到遭遇困境,從屠龍到解救美人(象徵受困的自己)、獲得寶藏,在這樣的故事裡,強調的是個人生命的轉化與昇華,而非與他人的關係。
然而,不管是因為時代的轉變或者刻意的營造,我想「關係」的確是確認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沒有他人與環境,個人生命就缺少了流動的能量與滋潤,即使轉化了,又有何意義可尋呢?
影子以及其他實踐夢想的各類影子們,最後都各自回去自己的身體,書裡說「畢竟,他們的願望已經實現了」,夢,即不再是夢,而是可以觸及的願望。
書末影子與小男孩再度合而為一,一起跳舞、一起玩耍、一起唱歌,雖然是那樣活潑、不再有框架的畫面,但我感受的,卻是一顆專注、寧靜的心與敞開的生命,而不是像一開始的那樣,在大片的黑色框架的秩序下,卻有著騷動不安的靈魂,彷彿潛伏了許多危險,像是未爆待發的火山,這就像我們的潛意識,每每利用夢境等提醒著我們去看見與整合它,而我們卻總是因為害怕而不敢探索。
《追夢的影子》提醒我們,其實影子就是我們奔放的想像力與生命力,不用擔心失控,只要把光照進去,並透過關係的連結,我們會有能力心想事成,並且築夢踏實,成為夢想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