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住持覺誠法師(右2)與李利安教授(左2)、陳秋平副教授(左1),對談「AI世代下青年的生活挑戰與心靈調適」。圖/新加坡佛光山提供
「人間佛教研究系列第8屆人間佛教青年論壇」,11日於新加坡佛光山舉行。圖為全體於歡迎晚宴合照。圖/新加坡佛光山提供
【人間社記者智豪新加坡報導】由新加坡佛光山與馬來亞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國際佛光會新加坡協會、新加坡佛光青年分團及南華潮劇社協辦的「人間佛教研究系列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論壇」,十一日於新加坡佛光山舉行核心研討日。
掌舵人工智慧 弘傳人間佛教
本屆論壇主題為「共生與共榮」,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印尼、台灣、菲律賓、尼泊爾、斯里蘭卡、印度、美國、阿根廷、荷蘭等十二個國家與地區的青年學者與創作者投稿,共收到一百八十五篇文稿,遴選出四十四篇進行發表與展示,體現青年世代對宗教、人文與科技議題的廣泛關切。
開幕典禮上,新加坡國會議員顏添寶致詞表示,當前社會處於科技躍遷與多重不確定性交織的時代,「共生與共榮」不僅是理念,更是一種系統性實踐。佛教以智慧與慈悲為社會提供信任與穩定,而青年更是把理念轉化為行動的關鍵力量。
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指出,青年論壇的宗旨是期望大家深入認識人間佛教,凝聚寶貴共識,共同思考如何更廣泛、更深入地推動與弘揚;在國際局勢紛擾之下,放下仇恨,實踐慈悲喜捨,傳遞愛與智慧,讓佛光照亮世界每個角落。
學術陣容方面,本屆論壇邀請多國學者與法師擔任主講及評審,包括中國西北大學教授李利安、美國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教授郝樂為、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副教授陳秋平、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謝明達、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助理教授黃穎思、佛光山佛光大學助理教授林欣儀、菲律賓聖卡洛斯大學Maria Marjorie Purino博士,以及邱克恩博士、周雁飛博士、馬來亞大學羅月雅博士等,共同就佛教思想的當代轉譯、青年心靈關懷與公共溝通等主題展開評議與指導。
在主題演講環節,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以「AI與中道的智慧:從共生走向共榮」為題,闡釋如何以「中道」原則平衡技術發展與倫理風險,倡議在制度、產品與使用者層面同步建構「無害、可問責、可實踐」的倫理框架,以避免技術紅利與社會代價的失衡。
雙語座談會,討論AI時代的現實處境與青年關切。中文專場「AI世代下青年的生活挑戰與心靈調適」,由覺誠法師與李利安、陳秋平對談,從情緒韌性、媒介素養到社區互助提出可操作路徑。
理念轉成行動 傳遞愛與智慧
英文專場「共生還是替代?青年如何掌舵人工智慧的變革」,則由妙光法師、謝明達、黃穎思與談,圍繞「與其被動替代,不如主動掌舵」的核心觀點,探討青年如何以慈悲與洞見,參與技術治理、守護公共利益,並推動跨界協作。
論文及藝文發表環節呈現多元研究與創作的交匯。一方面,新加坡佛光青年分團副團長江啟豪以「人工智慧時代的倫理挑戰與八正道」為題,把「正見、正思惟、正業」等原則內嵌到技術設計、使用規範與監管評估之中。佛光山光明大學與佛光山慈恩寺的團隊展示在地化案例,結合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的理念與菲律賓本土心理概念「Kapwa」(共用身分╱社群精神),探索人間佛教在多元宗教語境中的對話與互鑑。
此屆論壇通過高層次、跨越國界的學術交流、富有洞見的圓桌思辨以及聚焦本土實踐的論文專場,為全球青年佛教徒提供寶貴的國際交流平台,更激發青年將佛法智慧注入科技發展和社會建設的使命感,圓滿體現青年論壇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