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介面 人類成為半機器人 潘楠慕 |2020.07.19 語音朗讀 198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馬斯克希望連結人腦與機器,解決人工智慧的潛在威脅。圖/美聯社 「腦機介面」能把線狀電極縫在腦部。圖/美聯社 馬斯克的神經連結公司研發連結人腦與機器的「腦機介面」裝置。圖/美聯社 網路攝影機能即時掌握高齡人士、幼童或寵物的動態。 圖/美聯社機器人可改善勞動力短缺問題。圖/取自網路藥品分類需要精密度較高的機器人。 圖/取自網路家用監控裝置,可能被有心人士用來觀察屋主的行為模式。 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多樣化投資高科技領域,包括鑽探隧道並建造超高速地底列車、SpaceX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等;日前他也宣布,他創辦的「神經連結」(Neuralink)公司,預定在八月二十八日發表「腦機介面」(BMI)裝置,可讓電子設備與人腦直接連結。馬斯克表示,創立「神經連結」公司的目標是研發超高寬頻的人腦、電腦連結介面;他並宣稱,這項技術是應對人工智慧(AI)潛在威脅的解答,能夠化解AI對人類生存構成的風險。這家公司在二○一六年成立,總部位於舊金山,與戴維斯加州大學(UC Davis)合作研究;迄今為止,該公司已籌集約一點六億美元資金,其中約有一億美元由馬斯克出資。馬斯克解釋,「腦機介面」裝置有如「神經繫帶」,理論上將可修復大腦相關問題,包括改善視力、聽力、恢復四肢運動功能;初期的任務是運用這項技術解決嚴重的腦部損傷,並協助治療癲癇、老人痴呆、藥物成癮、抑鬱症和脊椎損傷等疾病,長期目標則是讓人腦最終將可和電腦一樣,升級並更新資訊。「神經連結」公司的植入式裝置,是一具類似縫紉機的機器人,使用的電極線路則比人類頭髮還細;裝置中的晶片直徑約為一吋,植入時須移除一小塊頭骨,由機器人將線狀電極連接到大腦特定區域,像縫紉機一樣把將線狀電極穿在血管上,在腦部接收或傳送訊號。一些專家對馬斯克的創舉存疑,他們指出,這類裝置的成敗取決於解析腦部皮質的運作,應該在大腦皮質的頂部添加另一層覆蓋物,再放入裝置,而非直接植入腦部。此外,動物試驗的研究結果是否能轉移至人類身上,進行人體試驗,仍待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然而,馬斯克對自己的創新研發深具信心;他曾表示,在動物試驗中,猴子已能使用腦部控制電腦;雖然人腦電腦直接連結的構想看似驚悚,但實際上,人類所有感知和思考,都是電子信號運作的結果,「腦機介面」將為科學和腦神經學帶來重大突破。「神經連結」公司的研究團隊進一步表示,他們的裝置兼具生物安全和穩定性,預計使用年限可達數十年,而且沒有電流洩漏或性能降低等問題。研究人員並透露,目前已在動物身上進行數十次手術,成功率接近九成。過去,馬斯克曾數度對放任AI發展的風險提出警告;他坦言,AI的進步勢必超越人腦,對人類構成威脅;但他也建議,「如果無法擊敗它們,就加入它們」,植入式裝置則是讓人腦與AI結合的理想解決方案;他宣稱,神經連結裝置若能順利運作,將促成人類與AI共生,讓人類成為「半機械人」,避免人類在AI時代被淘汰。網路監控攝影機數據流量洩漏行為模式安裝於住家的網路監控攝影機(IP Camera)日益普及,全球市場規模預計在二○二三年成長至十三億美元;然而最新研究指出,駭客不需查看攝影機拍攝的影像,光是透過數據流量就能研判屋主的動態。安全監控或居家保全的需求持續升高,許多家庭和托育中心、安養機構均裝設網路攝影機,以掌握高齡人士、幼童或寵物的動態。透過網路連結,使用者可在智慧手機、電腦等裝置上遠距監控,第一時間處置緊急狀況。過去對於連網裝置的隱私疑慮,主要在於裝置或網路遭駭客入侵,導致拍攝的內容外洩。但中國科學院和倫敦瑪麗皇后大學(QMUL)的研究人員調查網路攝影機公司的數據後赫然發現,這些裝置運作時回傳的數據,可能以另外一種形式洩露攸關使用者隱私的資訊。研究人員指出,駭客不須主動入侵,只要追蹤攝影機上傳資料的流量,就能推測攝影機周遭的動態。參與研究的QMUL資深講師泰森博士(Gareth Tyson)解釋,多數攝影機都具備移動追蹤功能,一旦偵測到鏡頭前有物體移動,便開始拍攝,並上傳資料;反之,若未偵測到任何活動,數據傳輸的流量會降低。這種做法是為了減輕伺服器的負荷,降低成本。泰森表示,這個特點成為有心人士可以利用的漏洞,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比對,就能判別鏡頭前是否空無一人,甚至還能依據數據傳輸的速度,分辨跑步、走動、坐臥等動作;用來保護住家安全的監控攝影機,反而成了竊賊觀察屋主行為模式,伺機登堂入室的工具。研究人員比喻:「過去的案例是竊賊透過用水、用電數據觀察屋主的活動,找出闖空門的時機,現在則把觀察目標換成網路數據傳輸的流量。」泰森指出,進行這類觀察,需要一定程度的技術知識,但不排除一些人士為了牟利,開發監控流量的軟體販售。研究團隊準備擴大調查範圍,探討如何降低這類風險,同時保留監控攝影機的維安功能。他說:「如果能進一步了解相關風險,就能設法讓風險最小化,保護用戶隱私。我們希望運用人工智慧,讓攝影機更聰明,主動研判不同動作、評估風險等級,並且隨機調整上傳數據的模式,防堵這類漏洞。」哪款機器人最能幹?各行各業自有獨門盤算各行各業邁入自動化時代,機器人的應用範圍持續擴大;國際機器人聯盟(IFR)彙整的最新數據顯示,自二○一三年以來,自動化裝置的數量平均每年成長百分之二十三。除了傳統上最適合推動自動化的物流、製造業,機器人也成為時尚、精密零件、能源、建築和醫療照護等產業的利器,種類不斷增加;對許多人來說,如何挑選最合適的機器人已成為重要問題。洛克斯研究公司(Lux Research)首席分析師科恩(Josh Kern)建議,選擇機器人時,可從三大要素著手:需要機器人執行什麼任務、需要多精密的機器人,以及是否需要客製化的機器人。科恩表示,考慮採用機器人時,第一個要素是決定要讓哪些任務自動化,依據這些任務選擇具備相關功能的裝置。例如食品業的機器人不一定得包辦所有流程,只需負責最後的包裝作業。其次,依據任務所需精密程度,挑選最具成本效益的機器人;舉例來說,物流業的包裹分類自動化裝置,所需精密度就不比藥品分類機器人。第三個要素則是研判是否需要客製化的裝置;物流業的自動化進程已臻成熟,容易找到現成的產品,但一些新創產業可能需要與專業供應商或研究機構合作,量身打造自動化工具,例如生技業。科恩指出,自動化趨勢主要源自勞動力短缺,新冠病毒疫情爆發更助長機器人的需求;在招聘人手的難度加大、勞動力成本不斷升高之際,自動化成為極具吸引力的方案,此外,機器人也能執行具有危險性的任務,避免人類員工受傷。新冠疫情進一步推動自動化觀念,對於機器人導致人類勞工失業的疑慮也已降低。科恩表示,各產業迎來自動化風潮時,都可依據上述要素選擇最合適的裝置,以達成提升效益及品質、解決勞動力短缺等目標。 前一篇文章 生態工程師 自然界好手天成 下一篇文章 免疫衰老 削弱銀髮族病毒對抗力 熱門新聞 01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2【樂齡遊學】 圓夢 現在就啟程2025.10.2803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2025.10.2804【生活練習題】 讓愛更有彈性2025.10.2805【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 (下) 2025.10.2806空氣變蛋白 新肉革命來襲2025.10.2807波蘭「光之花園」燈光展2025.10.2808逕至醫學中心就診 部分負擔將加5成2025.10.2809佛光童軍北區歡喜木頭車 歡樂競賽2025.10.2810從地涌出一朵淨蓮 寫於南華大學三十周年前夕2025.10.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黑猩猩親子 發展獨家手勢暗號觀察麝袋鼠 解開直立跳躍之謎皮膚黏液護身 小丑魚不怕海葵毒刺獵戶座雙星體 星際霸凌受害者?38億年前小行星 撞出月球大峽谷氣候槓桿力變弱 雲層減少加劇地球暖化 作者其他文章東南亞藝術家 音樂舞蹈挑戰極權體制小威投資新創 培育非裔科技人才日本女網Top50俱樂部 打造下一個大坂直美師法自然 學習野生蜂永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