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介面 人類成為半機器人

潘楠慕 |2020.07.19
1878觀看次
字級
馬斯克希望連結人腦與機器,解決人工智慧的潛在威脅。圖/美聯社
「腦機介面」能把線狀電極縫在腦部。圖/美聯社
馬斯克的神經連結公司研發連結人腦與機器的「腦機介面」裝置。圖/美聯社
網路攝影機能即時掌握高齡人士、幼童或寵物的動態。 圖/美聯社
機器人可改善勞動力短缺問題。圖/取自網路
藥品分類需要精密度較高的機器人。 圖/取自網路
家用監控裝置,可能被有心人士用來觀察屋主的行為模式。 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多樣化投資高科技領域,包括鑽探隧道並建造超高速地底列車、SpaceX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等;日前他也宣布,他創辦的「神經連結」(Neuralink)公司,預定在八月二十八日發表「腦機介面」(BMI)裝置,可讓電子設備與人腦直接連結。

馬斯克表示,創立「神經連結」公司的目標是研發超高寬頻的人腦、電腦連結介面;他並宣稱,這項技術是應對人工智慧(AI)潛在威脅的解答,能夠化解AI對人類生存構成的風險。

這家公司在二○一六年成立,總部位於舊金山,與戴維斯加州大學(UC Davis)合作研究;迄今為止,該公司已籌集約一點六億美元資金,其中約有一億美元由馬斯克出資。

馬斯克解釋,「腦機介面」裝置有如「神經繫帶」,理論上將可修復大腦相關問題,包括改善視力、聽力、恢復四肢運動功能;初期的任務是運用這項技術解決嚴重的腦部損傷,並協助治療癲癇、老人痴呆、藥物成癮、抑鬱症和脊椎損傷等疾病,長期目標則是讓人腦最終將可和電腦一樣,升級並更新資訊。

「神經連結」公司的植入式裝置,是一具類似縫紉機的機器人,使用的電極線路則比人類頭髮還細;裝置中的晶片直徑約為一吋,植入時須移除一小塊頭骨,由機器人將線狀電極連接到大腦特定區域,像縫紉機一樣把將線狀電極穿在血管上,在腦部接收或傳送訊號。

一些專家對馬斯克的創舉存疑,他們指出,這類裝置的成敗取決於解析腦部皮質的運作,應該在大腦皮質的頂部添加另一層覆蓋物,再放入裝置,而非直接植入腦部。此外,動物試驗的研究結果是否能轉移至人類身上,進行人體試驗,仍待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批准。

然而,馬斯克對自己的創新研發深具信心;他曾表示,在動物試驗中,猴子已能使用腦部控制電腦;雖然人腦電腦直接連結的構想看似驚悚,但實際上,人類所有感知和思考,都是電子信號運作的結果,「腦機介面」將為科學和腦神經學帶來重大突破。

「神經連結」公司的研究團隊進一步表示,他們的裝置兼具生物安全和穩定性,預計使用年限可達數十年,而且沒有電流洩漏或性能降低等問題。研究人員並透露,目前已在動物身上進行數十次手術,成功率接近九成。

過去,馬斯克曾數度對放任AI發展的風險提出警告;他坦言,AI的進步勢必超越人腦,對人類構成威脅;但他也建議,「如果無法擊敗它們,就加入它們」,植入式裝置則是讓人腦與AI結合的理想解決方案;他宣稱,神經連結裝置若能順利運作,將促成人類與AI共生,讓人類成為「半機械人」,避免人類在AI時代被淘汰。

網路監控攝影機

數據流量洩漏行為模式

安裝於住家的網路監控攝影機(IP Camera)日益普及,全球市場規模預計在二○二三年成長至十三億美元;然而最新研究指出,駭客不需查看攝影機拍攝的影像,光是透過數據流量就能研判屋主的動態。

安全監控或居家保全的需求持續升高,許多家庭和托育中心、安養機構均裝設網路攝影機,以掌握高齡人士、幼童或寵物的動態。透過網路連結,使用者可在智慧手機、電腦等裝置上遠距監控,第一時間處置緊急狀況。

過去對於連網裝置的隱私疑慮,主要在於裝置或網路遭駭客入侵,導致拍攝的內容外洩。但中國科學院和倫敦瑪麗皇后大學(QMUL)的研究人員調查網路攝影機公司的數據後赫然發現,這些裝置運作時回傳的數據,可能以另外一種形式洩露攸關使用者隱私的資訊。

研究人員指出,駭客不須主動入侵,只要追蹤攝影機上傳資料的流量,就能推測攝影機周遭的動態。

參與研究的QMUL資深講師泰森博士(Gareth Tyson)解釋,多數攝影機都具備移動追蹤功能,一旦偵測到鏡頭前有物體移動,便開始拍攝,並上傳資料;反之,若未偵測到任何活動,數據傳輸的流量會降低。這種做法是為了減輕伺服器的負荷,降低成本。

泰森表示,這個特點成為有心人士可以利用的漏洞,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比對,就能判別鏡頭前是否空無一人,甚至還能依據數據傳輸的速度,分辨跑步、走動、坐臥等動作;用來保護住家安全的監控攝影機,反而成了竊賊觀察屋主行為模式,伺機登堂入室的工具。

研究人員比喻:「過去的案例是竊賊透過用水、用電數據觀察屋主的活動,找出闖空門的時機,現在則把觀察目標換成網路數據傳輸的流量。」

泰森指出,進行這類觀察,需要一定程度的技術知識,但不排除一些人士為了牟利,開發監控流量的軟體販售。研究團隊準備擴大調查範圍,探討如何降低這類風險,同時保留監控攝影機的維安功能。

他說:「如果能進一步了解相關風險,就能設法讓風險最小化,保護用戶隱私。我們希望運用人工智慧,讓攝影機更聰明,主動研判不同動作、評估風險等級,並且隨機調整上傳數據的模式,防堵這類漏洞。」

哪款機器人最能幹?

各行各業自有獨門盤算

各行各業邁入自動化時代,機器人的應用範圍持續擴大;國際機器人聯盟(IFR)彙整的最新數據顯示,自二○一三年以來,自動化裝置的數量平均每年成長百分之二十三。

除了傳統上最適合推動自動化的物流、製造業,機器人也成為時尚、精密零件、能源、建築和醫療照護等產業的利器,種類不斷增加;對許多人來說,如何挑選最合適的機器人已成為重要問題。

洛克斯研究公司(Lux Research)首席分析師科恩(Josh Kern)建議,選擇機器人時,可從三大要素著手:需要機器人執行什麼任務、需要多精密的機器人,以及是否需要客製化的機器人。

科恩表示,考慮採用機器人時,第一個要素是決定要讓哪些任務自動化,依據這些任務選擇具備相關功能的裝置。例如食品業的機器人不一定得包辦所有流程,只需負責最後的包裝作業。

其次,依據任務所需精密程度,挑選最具成本效益的機器人;舉例來說,物流業的包裹分類自動化裝置,所需精密度就不比藥品分類機器人。

第三個要素則是研判是否需要客製化的裝置;物流業的自動化進程已臻成熟,容易找到現成的產品,但一些新創產業可能需要與專業供應商或研究機構合作,量身打造自動化工具,例如生技業。

科恩指出,自動化趨勢主要源自勞動力短缺,新冠病毒疫情爆發更助長機器人的需求;在招聘人手的難度加大、勞動力成本不斷升高之際,自動化成為極具吸引力的方案,此外,機器人也能執行具有危險性的任務,避免人類員工受傷。

新冠疫情進一步推動自動化觀念,對於機器人導致人類勞工失業的疑慮也已降低。科恩表示,各產業迎來自動化風潮時,都可依據上述要素選擇最合適的裝置,以達成提升效益及品質、解決勞動力短缺等目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