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練習題】 讓愛更有彈性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2025.10.28
56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近期,我鼓勵我那位八十六歲、獨居、精明的母親上教練課。原以為只要找到一位耐心的教練,安排合適的課程,就能讓她開心地動起來。沒想到,比起教練訓練肌肉,我更需要訓練自己的耐性。

母親像孩子一樣,屢次「逃課」、「請假」,有時因天氣太熱,有時則只是「今天沒心情」。於是我展開一連串「心理攻防戰」,動之以情、說之以理、誘之以利、拐之以智、以退為進;有時像女兒,有時像職能治療師,有時又得扮心理師。

我採取重在「穩定進步」的「超慢速漸進法」:今天多做一個深蹲,明天多走兩步,只要她願意動,就是勝利。畢竟,我和她的個性太像了,一樣堅持,同樣不服輸。每次她「倔起來」,我內心那股「想說服她」的火也會被點燃,母女的爭執,往往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愛太濃、意見太滿。

於是,我覺察到了一件事:照顧長輩,也一定要記得體貼自己。

以下是我體貼自己的「自我照顧法」,或許也能給同樣在照顧父母的您,一點溫柔的力量。

一、當對話開始有火藥味,先暫停。有次,我們為了是否取消課程而爭得面紅耳赤,我意識到再說下去只會互相傷害。我禮貌地說:「媽,我們先休息一下,改用Line聊好不好?」訊息的好處是──可以「慢一拍」,少了口頭的衝動,也讓彼此冷靜。那一刻,我不是退讓,而是給關係一個緩衝的空間。

二、轉換「任性」背後的訊號。母親的「任性」常讓我火大,但她的逃避其實藏著恐懼。肌力訓練是新的挑戰,而她對自己的體能早已沒之前的信心,所以她抗拒的不是運動,而是害怕面對「退化與無力」。當我理解這點,就能溫柔回應。她想要的,不是命令,而是被看見的尊重與信心。

三、讓專業協助成為「中間人」。親人太近,反而聽不進去,我學會與教練默契配合。母親若私下取消課,我會事先交代:「讓她覺得自己仍是主導者,但改成補課。」照顧長輩的智慧,就是讓他有選擇權──即使那選擇,是你預先設計好的安全範圍。

四、不要忘了自己的生活節奏。我曾以為陪媽媽運動是「應該」,後來發現那會變壓力。現在,我會先排自己的運動與休息時間,只要自己心情穩,面對母親的情緒起伏,也更有力量。「孝順」不該等於「犧牲」,留點空間,才能走得更長久。

五、以身作則運動,保持正能量。我固定健身、練瑜伽,也會和母親分享:「我今天也去運動,好暢快!」輕鬆愉快的語氣,比嚴肅叮嚀更能感染她。

六、不緊迫盯人,給彼此空間。我學會不把「陪她運動」當作任務,而是生活的一部分。預留自己的空白時間,也讓母親覺得自己仍有自由。她偶爾拒絕上課,我就邀她散步或聊天,讓運動融入日常,自然又自在。

七、訓練母親獨立,找回主導權。長輩抗拒照顧,常源自「被控制」的不安。我讓她自己決定衣著、菜單與行程,在選擇中保有尊嚴,合作度反而更高。

八、聰明而溫柔的生活協助。母親獨居,我以「支援」取代「干涉」。下大雨時幫她叫Uber,生鮮改宅配,也不會打亂我的工作節奏。每周陪她去賣場採買,邊走邊聊,不只是運動,也更知道獨居母親的需求。

上周,母親又因身體不適想請假。這次,我沒逼她,只說:「好啊,那妳陪我去健身房見習一下。」其實教練早在那裡等。等我忙完進場,只見她已練了二十分鐘,笑得燦爛。下課時,她說:「我下周要來健身房健身!」那一刻,我心裡暖暖的。愛的引導,不在說服,而在創造讓對方願意靠近的契機。

照顧長輩的日子裡,我們常想讓他們過得更好,卻不知不覺把自己逼得太緊。原來「照顧」不是犧牲自己去成全別人;而是兩代人一起找到平衡,在理解與尊重之間,把愛練得更有彈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