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涌出一朵淨蓮 寫於南華大學三十周年前夕

文/依空(佛光山文化院院長) |2025.10.28
99觀看次
字級
有森林大學美譽的南華大學。 圖/妙熙

文/依空(佛光山文化院院長)

師父星雲大師先後辦了五所大學:西來、南華、佛光、南天、光明,我同時擔任西來、南華、佛光三所大學的董事,後來負責南華和西來的執行董事,同時擔任南華文學系所及宗教所的教職,飛翔於太平洋兩岸近十年,直至二○一五年才完全卸下一切的大學教育行政工作。

記得一九九九年六月九日下午六時,我正在普賢寺進藥石(晚餐),突然接到師父打來的電話,要我去關心南華大學的校務。秉承佛光山尊重專職負責的制度,既然有人執行學校的校務工作,其他的人便不好過度干預,以利學校的順暢發展。師命難違,我只好放下如火如荼的博士論文,一頭栽進董事會的工作,方知有些教授對學校的運作有不同的意見,結果已經拍板續聘的校長不得不重新遴選。

六月底師父將赴美,我們一行人在機場送行,入關前他語重心長地叮囑我:「趕快找校長。」我一時不知所措,不諳大學行政的自己,人脈又不熟,到哪裡去找校長?佛法不可思議,不久有友人特別推薦當時擔任淡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的陳淼勝教授,來接掌剛剛由管理學院升級為大學的南華。陳校長的母親陳珠老菩薩對他說:「你前半生為社會一般大學服務,後面的人生要奉獻給佛教的教育。」這是一位虔誠佛教徒的母親,對子女的慈悲教誨。從此陳校長就奉母命,接受星雲大師的重託,在南華大學兢兢業業從一九九九年至二○一二年,共做了十三年的校長,也是南華自創校以來在任最久的校長。

十三年間,陳校長對於南華有頗多建樹,舉其大要者,學生從最初的近千人,增至八千多人;增加系所,南華發展成為人文、管理、社科、藝術、科技等五個學院的綜合大學,首創自然醫學、民族音樂、藝術設計等科系。提升學校的學術研究風氣,積極獎勵研究卓越的教師,在SSCI、SCI排名都有不錯的進展。打造南華成為綠色校園,陳校長帶著全校教職員工在廣闊的校區種植樹木,每天傍晚,沐著夕陽餘暉,陳校長夫婦會閒步於校園,細心地探視著南華的一草一木,彷彿就是他們的孩子、可愛的學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桃花心木、藍花楹、台灣扁柏等就如此地陪伴學生茁壯成長,蓊鬱成林。經濟部對南華注重環保、綠化校園曾給予褒獎,綠色永續經營遂成為南華的優良傳統。

大師創辦南華時,提出學生四年免學雜費,陳校長接掌學校,實際上是長達七屆的學生免交學雜費。大師又交待陳校長,二年後大學就要自力更生,不再向董事會申請補助。除了第一期校地學慧樓的建築工程款,尚由董事會贊助支出之外,陳校長展現他的管理專業,果然在任期第二年之後,便不再增加董事會的財務負擔。每年還尚有結餘,買下了二十八餘公頃的台糖土地,並且籌儲大地工程數億元,完成第二期的整地工程,今日的興學紀念館、中道樓、緣起樓等建築,得以從地涌出矗立地表。

南華地處大林鄉間,大師交待陳校長要設法完成聯外道路,讓南華走出去。經過和嘉義縣政府幾經斡旋協調,南華終於聯接了對外的道路,並且將道路命名為「南華路」,完成了大師的心願,使南華得以有更開闊的發展。

為了讓南華走向城市,增加知名度,陳校長提議在嘉義火車站旁,和佛光山合作,共同持分創建「嘉義會館」,作為南華大學的城區部。從買地、鑽探、招標、建築、選擇建材、監督工程,我全程參與負責。這是我學習工巧明建築出來的第一棟房子,全新的體驗。堪以欣慰的是,整棟建築物今日觀之仍然不失現代感。後來因緣改變,由佛光山全部接管。

學生人數日益增多,宿舍不敷使用,學校一時片刻又無法建設校舍。陳校長又創發他的獨到管理長才,學校和建築廠商成立BOT案,由建商購地、建宿舍,學校與之簽約,將學生整體分配承租宿舍,既可保障學生的租賃權益,廠商也容易取得銀行貸款,學校不必花費一分一毫,幾年後整棟宿舍建築的產權全歸學校所有,三方都獲得利益,南華九村、貞觀樓就是成功的案例,教育部甚至建議其他的大學,可以參考南華的做法。

陳校長自奉甚儉,以校為家,夫人蔡惠玲老師退休之後,到南華權充他的司機,並且和管理學院院長陳中獎的夫人曹淑碧教外籍學生中文、打乒乓球,星期假日帶著學生去郊遊,以解思鄉之情,還為學生辦了一間自助餐廳,增加外籍生日常會話機會。納莉颱風來襲,陳校長帶著重要主管守護麗澤樓、文會樓等學生宿舍,徹夜未眠,愛學生如子女。為了節省冷氣能源,加上經濟考量,我們蓋了陽春體育館,權充學生集會的會堂。十三年間,陳校長篳路藍縷對南華有諸多的建樹,他自己寫了一本大作《佛陀如何導引南華大學》,收藏於無盡藏圖書館,裡面有詳盡的記載,可以參閱。

有一天,陳校長忽然對我說:「淡江大學校長張家宜提及,教育部政務次長林聰明先生想拜見星雲大師請教佛法,能不能請陳校長想辦法引薦?」我於是向師父稟告此事。大師於法堂接見了林聰明次長、張家宜校長及陳校長,並且請他們享用「素齋談禪」的美食,適逢大樹荔枝盛產,還送給每人一大盒荔枝,這是林聰明次長和佛光山結緣的始末。大師感念陳淼勝校長對南華的無私奉獻,請他擔任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的總會長,並且對他說:「你可以永久擔任南華大學的校長。」我因為太平洋兩岸飛來飛去,無法細心照顧南華校務,在陳校長任期尚有半年時,南華忽然峰迴路轉要更換林聰明為校長。陳校長對大師說了一句令人感動的話:「師父!我是您的皈依弟子,您要我辭去校長一職,我依教奉行!」展現謙謙君子的風度。

歲月倏忽流逝,南華有多少人事來去,校園中依然可以可看到陳淼勝校長夫婦的身影,不改初衷充滿愛心地澆溉著幼苗,守護著百年的教育殿堂,作孕天下的英才。

一九三一年梅貽琦在接掌清華大學校長時,說出一句至理名言:「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適逢南華三十周年,謹以此文略述陳校長與南華大學的因緣始末。希望這所備受百萬佛教徒關照的大學,能更大破大立,為台灣高等教育立下典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