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5屆三好校園實踐學校共識營」,10月27日於佛光山台北道場舉行。滿謙法師(前排中左1)、楊朝祥(前排中右1)、林聰明(前排中右2)與出席現場的校長、主任、老師等逾400人合影。圖/人間社記者陳文杞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由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舉辦的「2025年第15屆三好校園實踐學校共識營」,昨日於佛光山台北道場登場。活動集結全台306所獲選三好校園學校的校長、主任與教師代表,共同探討三好理念的實踐與教育內涵,並分享典範學校推動經驗。
與會貴賓包括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三好校園實踐學校指導委員會主委楊朝祥、副主委林聰明、前教育部司長黃雯玲委員以及楊昌裕委員等,蒞臨現場的校長、主任、老師逾400位。
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自2011年創辦以來,已選出306所三好校園(含大專18所、高中49所、國中75所、國小164所),累計超過2350校次、336萬名學生受益。基金會期盼藉由共識營,讓三好理念在更多校園落實與延續,推動教育向善的力量。
播下三好種子 投注社會正能量
滿謙法師表示,三好校園運動推行至今15屆,極其不易,感謝教育界多年來的支持與奉獻。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早於1997年即以「慈悲愛心人」活動推動三好理念,倡導身行善事、口說好話、心存善念。他指出,根據研究,一個人的善念能影響百人,若能集眾人之善心,將形成巨大的正向能量。
滿謙法師強調,「三好」從台灣出發,如今在菲律賓已擴展至500所學校,實踐「校園零霸凌」。這份力量源於共識與信念,「人人行三好,校園就會放光」。老師是光的起點,學生受老師影響,再影響家庭與社會,形成良善循環。他感念大師生前以一筆字籌措教育基金、推動公益,「每一顆善心,都能在校園裡發光發亮,讓世界更光明、更和平。」
楊朝祥主委指出,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是做人最基本的修養。活動特別播放《病後字》影片,提醒大家三好校園的經費,大多來自大師親筆一字一字書寫的心血與慈悲,這份精神令人動容。
他表示,三好校園的推動歷程,如同培養社會中的「好人種子」,許多默默行善的人,在災難發生時挺身而出,如賑災義工、鏟子超人等,都是三好教育的成果。他期盼三好校園能在全台乃至全球「遍地開花」,讓善念延伸至社區與社會每個角落。
扎根品德教育 提升學生同理心
副主委林聰明指出,「三好」理念兼具國學根基與佛學底蘊,星雲大師以簡潔9個字,濃縮修身養性的精華,使人人易懂、易行。去年5月甫自南華大學校長退休的他,分享在南華大學任職期間推動三好教育的成果,從靜坐、茶藝到服務學習,皆融入「三好」思惟,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行善、說善、存善的力量。
實踐三好後,學生同理心與情緒穩定度明顯提升,企業界對南華畢業生的品德與表現,給予高度評價,就業滿意度達95%。三好理念,讓校園氛圍更和諧,學生更自信、家長更信任。
前國教司司長楊昌裕以「三好校園的實踐與SEL(社會情緒學習)」為題指出,三好以「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為核心,從身、口、意三業出發,落實於生活、班級與課程設計中,培養學生品德與自信。三好精神與SEL理念一致,皆重視關懷文化與全人發展,追求「幸福學校、師生共好、友善校園」。
三好校園共識營現場氣氛熱烈,與會教師紛紛分享推動心得與教學創意。主辦單位表示,未來將持續協助各校深化三好實踐,讓「三好」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使教育從心出發,讓善的種子在孩子心中持續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