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使亞洲經濟成長步調放緩。圖/美聯社
新冠疫情可能讓許多亞洲民眾陷入赤貧。圖/法新社
世界銀行(WB)認為,亞洲快速減貧的時代已經結束;依據世銀數據,受到新冠肺炎危機衝擊,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今年將下滑百分之零點五,寫下一九六七年以來最大降幅。
更令人擔憂的是,此次衰退恐將使全球一億人陷入「赤貧」;依據世銀定義,這表示每人每天的生活支出不到一點九美元(約新台幣六十元)。
世銀表示,亞洲地區也難逃這種困境。過去二十年來,全球化趨勢推升亞洲經濟起飛,加上許多國家削減關稅、簡化官僚制度、改善基礎設施並打擊貪腐,讓競爭力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水準持續提高,共有六點七億人脫離了赤貧狀態。
然而,隨著全球化降溫,亞洲地區經濟成長步調已開始放緩,新冠疫情則讓情況雪上加霜。世銀指出,爆發第二波疫情的疑慮不斷加劇,亞洲地區的領導人必須提前應對,解決之道則是大膽和具有創造性的方案。
經濟學家指出,個體經濟的大規模重組,也就是資源重新分配,是許多政府過去不敢輕易採行的措施,但目前看來有其必要。世銀表示,疫情讓亞洲各國之間和各國內部的貧富差距、資源分配不公問題加劇,當局必須果斷行動;具體做法包括向家庭提供援助,以及建構更深入、更廣泛的社會福利系統。
亞洲許多先進經濟體已實施發放現金措施,但世銀認為規模必須擴大。此外,世銀也建議政府設計可靠的失業保險,減少民眾的不安全感;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則提倡「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讓民眾能夠無條件定期領取一定的金額。
世銀認為,這些措施將可保持資金流動,維持經濟運作;社會安全系統提供讓民眾負擔得起甚至免費的醫療照護和教育,可維持勞工的健康和生產力。疫情危機對亞洲各國形成前所未見的挑戰,唯有跳脫傳統思惟,採用創新手段,才能加速經濟復甦,提振社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