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克羅木乃伊 智利沙漠揭神祕

戴定國 |2016.09.11
1818觀看次
字級

文/戴定國 

二○一三年,在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智利聖地牙哥大學考古學家有了驚人的發現。除了這些發現者,從前幾乎沒有人相信其真實性。直到最終找到了證據:迄今最古老的木乃伊「新克羅木乃伊」。

最開始的發現者,是住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七十九歲的荷莉阿伯格,她在家中使用谷歌地球時,看見了奇怪的、無法解釋的痕跡。荷莉的朋友聯繫了作家兼學者洛依德派。洛依德派組織了一小隊人前去調查,有所發現,吸引一些人的目光。接著,考古學家出發了。

乾燥氣候保護 保留完整

他們利用無人機,獲得這一地區詳細的航拍圖。這地區占地面積很廣,大約十一英里長,六英里寬(與曼哈頓一樣大)。他們拍攝到的,可能是道路、鹽田、斷牆,有可能是房屋、巨大的紀念碑和暗井(地下通道,用來灌溉和其他用途)等的一些設施。

考古學家研究,在七千多年前,阿塔卡馬沙漠的新克羅人就已學會木乃伊製作,比埃及木乃伊的歷史還要古老幾千年。埃及人只為帝王和貴族製作木乃伊,新克羅人尊重每一位死者,為他們製作木乃伊。因為受到地球最乾燥氣候的保護,長期掩埋沙漠中的新克羅人木乃伊保留原來的皮膚、毛髮和衣著。

阿塔卡馬沙漠環境極惡劣,降水量極少,人們已想不起上次是何時降雨,年輕人甚至從未見過雨水。這個世界最乾旱的沙漠,也形成了特有景觀。長時間的脫水會使人產生幻覺,可能看見實際並不存在的東西。

原始人類化石 逾兩億年

這是當地人雖聽過「新克羅木乃伊」傳聞,卻幾乎沒人相信的主因。聖地牙哥大學考古學家被認為看到並不存在的東西,只是一些線條和殘垣斷壁而已。但考古學家說,他們發現一些陶器碎片,有一個罐子內裝有一具他們認為可能是小孩的屍骨。有一些凹面的遺跡,可能是用來研磨穀物。

早在二○○七年,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的李伯格教授就曾使用谷歌地球,定位到了一處新的洞穴痕跡,最終發現了兩億年前的原始人類化石。這一發現動搖了世界知識裡的人類起源研究。

其他著名的「發現者」還有西澳大利亞大學的大衛甘迺迪教授,他用谷歌地球搜索沙烏地阿拉伯的沙漠地區,發現了眾多墳墓和其他遺跡,其中一些大約有九千年歷史,證明這一地區曾有人類生活。

木乃伊衣物 亞馬遜進口

根據報導,長期掩埋在阿塔卡馬沙漠的乾屍保留原來的皮膚、毛髮和衣著。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新克羅人會利用自然環境,使死者的屍體脫水,變成木乃伊,這項技術在新克羅人文明的演變過程中發明出來。

新克羅人的聚居地位於智利和祕魯的海岸邊,他們靠捕魚為生。新克羅人大約在西元前五○五○年開始將屍體木乃伊化,比埃及人製造木乃伊還要早幾千年。考古學家長久以來一直好奇,他們如何完成這項工藝,而且木乃伊還穿著從濕潤的亞馬遜盆地進口過來的衣物。

智利聖地牙哥大學考古學家帕布羅.馬克特表示,「我們的研究,只是關於環境變化對社會複雜性突現作用的一個部分。在這個案例中,阿塔卡馬沙漠地區的文化也被乾旱的氣候深深影響。目前為止,所有的研究重點都集中在:環境如何讓一個社會文明開始崩塌。」

一個戴假髮的黑色木乃伊,被放置在蘆葦編織物中,穿著大約五千年前的衣服,且似乎在咧嘴微笑。這種製作黑色木乃伊的技藝,從西元前五千年左右,開始在新克羅人中大約流傳兩千年。在大約西元前二八○○年,黑色木乃伊被紅色木乃伊取代,原因可能是因部族的象徵顏色有了變化,或者製造黑色木乃伊所需的錳元素,愈發難以獲得。

製作木乃伊 沙漠地區多

馬克特和他的研究團隊認為,新克羅人的木乃伊工藝,在約七千年前安第斯山脈的長期雨季中意外產生的。馬克特說,大量降雨讓低地處充滿水源,也讓周圍環境充滿各種其他物質,包括更多的魚群、貝殼和其他可以狩獵的動物。這讓新克羅人的人口大大增加,人口增加也促使木乃伊工藝的出現。

馬克特表示,「人口眾多代表人群的多樣化,不同的人會有不同技藝,而且在日常交流與融合中,新的技藝也會隨之產生,比如製作木乃伊的技藝。而且,這一技藝也會在部族中很快流傳。」

很多學者認為,在北非地區,如埃及木乃伊的製作,也是受到被沙漠「妥善保管」的屍體的啟發。馬克特認為,這並非偶然現象,製作木乃伊的工藝一般都發生在沙漠地區。

42光年外的「地球」 科學家:很近

人類的起源一直是個謎,人類的文明建設更是充滿懸疑、神奇。譬如全球各地許多考古遺址,時間在幾千年前,工藝技術應該根本不可能做到,卻有些技術甚至超過現代人類。

人類自古以來,對於不可解釋的事情,往往有畏懼之心,因而有了宗教信仰,「創造」了神,又反過來說人類是「神創」的。仰觀夜空的星象學家,則把星星與世間萬事萬物對照,在西方,星宿代表諸神,既有神性又有人性。在中國,若有飢荒天災,星空又出現異象,皇帝要到天壇祭祀,請眾神息怒。

文明消失 跟外星人移民

近代科學興起後,人類的「幻想」有了轉變:這一切都是外星人造成的。如埃及金字塔的高等數學計算能力,如馬雅及許多古文明遺跡突然消失,人間蒸發,是被外星人背棄了;甚至是因地球出現冰河時期,地球已不適宜人居,跟外星人移民到其他「地球」去了。

於是,科學家開始尋找,宇宙中哪裡有適宜人居的星球。近年的觀測工作,儘管在銀河系各處發現不少地球大小的行星,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行星搜尋任務「開普勒計畫」也在這方面做出貢獻,但這些「類地球」距離太遙遠,人類縱然有千百倍壽命,也不可能前往求證。

好消息來了。天文學家八月底宣布,他們探測到一顆行星,在環繞距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運行。讓人遐想的是,這顆行星位於「比鄰星」的適居帶,那裡的溫度也許既不太熱也不太冷。這意味著,它的表面或許能夠存在液態水,從而提高了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比鄰星 天涯若比鄰之意

這顆行星被命名為Proxima B,Proxima意思是「最近的」,因此翻譯為「比鄰星」,就是天涯若比鄰之意。

美國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巴特勒,將比鄰星B比作閃爍的霓虹招牌,向地球招手:「我是最近的恆星,我是一顆可能宜居的行星!」他所在的團隊發現了這顆行星。

比鄰星B帶來了與眾不同的希望,因為它距離地球「只有」四十二光年,也就是二十五萬億英里,從宇宙的龐大無界線來看,比鄰星B屬於極近。因為數十年後也許就可能找到抵達它的辦法。

比起地球與太陽之間的九千三百萬英里,這顆新發現的行星與其母星之間的距離要短得多,僅為五百萬英里左右。就連我們太陽系最裡面的行星水星,離太陽也有三千六百萬英里。

令人振奮 它的距離最近

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的天文學家吉埃斯屈德表示,「我們知道,在很多恆星周圍有類地行星。但令人振奮的不是這個,是它的距離最近。」

除了這顆行星的大小和與母星的距離,有關它的許多事還是個謎。科學家依據的計算機模型,僅能提供可能出現的一些線索:那裡的環境或許與地球類似,但也許像金星那麼炙熱,或像火星那麼乾冷。

天文學家預測比鄰星B的質量至少是地球的十三倍,可能比地球大好幾倍。它的一年僅為一百一十二個地球日。

這顆行星與地球的相似性,增加了一種希望:未來某一天,無人太空探測器可以掠過或近距離觀察它。在俄羅斯企業家尤里米爾納和理論物理學家霍金領導下,一群科學家啟動了「突破.探星計畫」。

他們的目標是在未來二、三十年開發一系列iPhone大小的太空船,發射升空。這麼小的太空船,目的地是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除了比鄰星,其中還有兩顆更大的類日恆星。

可能有水 可以維持生命

要能夠維持我們所知的生命,一顆行星必須在體積上與地球大致相當,而且處於「剛剛好」的宜居帶,它與主恆星的距離必須正好可以讓表層溫度允許液態水存在。科學家相信,比鄰星B上的溫度範圍在攝氏零下三十度至攝氏三十度,這使它與地球非常相似。

有一處不同在於,比鄰星B距其主恆星僅七百萬公里——只有地球到太陽距離的百分之五。但是由於比鄰星比太陽體積小得多、溫度也低得多,科學家們相信,比鄰星B上仍可能存在液態水,因而可以維持生命。

德國哥廷根大學天體物理學研究所教授賴納斯說,「這顆行星距離地球如此之近,而且比任何其他已知的星系都近,因此,未來進行詳細研究也更加容易。」

好吧,「只有」四十二光年,的確是天涯若比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