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英國BBC記者蓋伊勞尼本月初發表〈堵車心煩,反思前南斯拉夫解體〉一文,寫道:「邊檢站外車山車海。二十五年前,國界根本不存在,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同為狄托掌控。那麼現在,爭取團結是否再次取代分裂?」
南斯拉夫一九二九年建國於巴爾幹半島,從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獨立出來。二戰後,強人狄托出任元首,特色是「七條國界、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二種文字、一個國家」。
六個共和國包括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馬其頓、蒙特內哥羅、塞爾維亞,以及塞爾維亞境內的兩個自治省: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
狄托執政三十五年,儘管被批評為威權統治,但他的強人形象與能力,被視為南斯拉夫統一的象徵。他當政時,南斯拉夫是區域性的經濟強國。但身為克羅埃西亞人,他嚴厲打壓塞爾維亞族,使國家凝聚力下降。一九八○年去世後,無他人可服眾,聯邦逐漸解體,南斯拉夫成為歷史名詞。
從前六個共和國國界可任意通過,如今天的歐盟,沒有檢查站。月前,蓋伊勞尼從塞爾維亞前往克羅埃西亞,他說:「這裡(邊檢站)讓人憤怒、煩躁、沮喪透頂,穿著制服的人巡邏守衛,神情抑鬱。」
三年前克羅埃西亞加入歐盟,加劇塞爾維亞人的煩躁。他們憤怒看著克羅埃西亞的車,輕鬆走上歐盟專用車道。英國脫歐,常被拿來與南斯拉夫比較。斯洛維尼亞總理采拉爾說:「我們可以看到選擇,但選擇非常糟糕。」
蓋伊勞尼認為「團結,而不是分裂,才是驅動力。」二戰後,美國不干涉一些國家的強人,因若沒有強人,很難馴服各方,強人是必要之惡。當一些強人被「阿拉伯之春」的春風吹倒後,國家陷入混亂。民主或強人,哪個是糟糕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