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140】「愛自然」執行董事勞利 展現自然照片的驚人威力

文/楊慧莉  |2025.07.05
146觀看次
字級
住在加州的莎莉召集她的社區擔任兩棲類動物的交通護衛。圖/翻拍自Ted
勞利呼籲全民參與生態保育的重責大任,就從走出戶外觀察大自然做起。圖/翻拍自Ted
勞利希望發揮「愛自然」平台的最大影響力。圖/MBARI
電影製片湯姆在去巴布亞紐幾內亞考察之行中於樹上看見一隻鷹,於是拍下其身影。圖/翻拍自Ted
澳洲的退休人士格蘭達在散步時留意到一隻小螳螂,便拍下照片。圖/翻拍自Ted

文/楊慧莉

氣候變遷帶來環境衝擊,許多物種因此面臨瀕危的窘境。不過,有人卻以獨特的方式搶救生態危機。他是公民科學平台「愛自然」的執行董事勞利……

拍照留影
協助解決生態危機


史考特‧勞利(Scott Loarie)是全世界最大公民科學平台「愛自然」(iNaturalist)的執行董事。這個平台每個月有成千上百萬的使用者在全球記錄和鑑定生物多樣性。在這個大社群所產生的豐富數據已成為科學研究和生態保護工作的寶貴資源。從發現新的物種、設定保育優先順序,到幫助物種適應氣候變遷的挑戰和監測入侵物種,「愛自然」的數據都被證明極具關鍵。

霜鳳凰再現的意義

儘管「愛自然」已頗具知名度,勞利仍四處傳講其功能,希望發揮此平台的最大影響力。在近期的一次傳講,他從一張紐西蘭蛾的照片開始分享。照片中的蛾約一個世紀前就存在。牠有個奇特的名字,叫「霜鳳凰」,但已消失近一個世紀,科學家以為牠滅絕了。然而,約一年前, 霜鳳凰又崛起了。

霜鳳凰的照片被科學家在勞利所領導的公民科學平台上留意到,而拍攝者不是科學家。他是瑞典的賞鳥人,也是學校老師。他喜歡鳥,就下到紐西蘭去尋找奇異鳥。奇異鳥是一種神奇、走在沙灘上的小型夜行鳥。因此,必須晚上走出去才能見到牠們。這位賞鳥人士這麼做了。當他走回飯店,走上階梯時,留意到飯店陽台上的蛾。於是,他拍下照片並發布在公民科學平台上,就去睡覺了,完全沒想到自己協助解決了一個達世紀之久的科學之謎。

勞利指出,這件事之所以重要,是因霜鳳凰只是全球近一千萬物種之一,很容易遭漠視。主要是沒那麼多的科學家,也沒有足夠的專業追蹤,更別說管理或保護牠們了。問題是,這些物種真的很重要,是我們生命支撐系統的基礎;而今,我們在失去牠們,且速度愈來愈快。事實上,科學家認為,隨著棲息地遭毀和氣候變遷,在本世紀結束前,我們會失去三分之一的物種。問題真的很大,「這是物種滅絕危機。」

「愛自然」成果斐然

勞利也強調,這不只是滅絕危機,也是關注的危機,因為我們比過去更與自然界疏離了。「如果我們不留意這些物種,不去注意牠們發生什麼事,就代表我們不關心牠們。若是不關心,要如何保護牠們?」

儘管如此,他認為好消息是,「我們可以藉由吸引數百萬的一般民眾參與,追蹤、管理和保護所有這些物種。而透過此參與,我們可以讓人們開始再度關心大自然,也同時修復與自然界的關係。這就是公民科學的力量。」勞利便透過所引領的公民科學專案「愛自然」直接見識到這種力量。

至於一般公民要怎麼做,他表示,你可以走到戶外,拍下任何生物,先讓AI辨識,再分享到全球科學家和自然學家社群,由這些社群審查,轉換成科學數據,讓科學家用以追蹤物種、了解生態系統如何改變、甚至據以描繪新款動植物。

勞利解釋「愛自然」一開始是柏克萊分校的碩士專題。歷經十五年,他已協助將此專題變成全世界最大的公民科學專案之一。因此,他們在全世界有數百萬人在做這件事。這些人貼上照片,促使這個社群建立起一個讓人讚歎的自然界生物圖集。

與自然的動人邂逅

「愛自然」而今有了數憶的觀察,可代表全球四分之一的物種,並轉化為數據供AI模型、土地管理者和科學家在數千個研究中使用。

勞利提醒,每一項觀察都是一般人和自然界的邂逅。他認為,有些人真的很棒。比方說,澳洲的退休人士格蘭達(Glenda Walter)在散步時留意到一隻小螳螂,便拍下照片。結果,那是一種完全新的物種。她還給牠取了一個代表「愛自然」(iNaturalist)的小名「iNat」,以紀念一般人和科學家之間的合作。

還有一位電影製片湯姆(Tom Vierus),在去巴布亞紐幾內亞考察之行中於樹上看見一隻鷹,於是拍下其身影。這種鳥已有五十五年未見了。

另外還有一個胡安(Juan De Roux)的故事是勞利最喜歡的。胡安是哥倫比亞的建築師。一回,他在安地斯山脈的一個偏遠小木屋,突然間有隻鼬跳進屋裡,跑進浴室,弄倒許多東西。因此,他拿著相機拍照,成為這種難以捉摸的哥倫比亞鼬的唯一照片。

共襄盛舉
邀你成為自然助力


當所有自然照片都集中在勞利所引領的「愛自然」平台,人類便首次可以看到一個全球化的生態改變狀況。在加州,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便利用這些數據建立海洋健康早先警示系統,一窺氣候變遷如何影響海岸上下處的海洋保護區。

勞利強調,所有資源和數據都是由一般人、而非職業科學家提供。他表示,有很多人會覺得科學不是他們的領域,說自己當不了科學家,沒有相關學位,也不是專家等等,但科學不是科學家專屬,每個人都可參與。

善用數據組織活動

最讓勞利感興趣的是,透過留意物種而拍下照片的舉措,不只改變我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也改變了我們,「因為每張照片和每項觀察都是個人好奇、行動和參與所發揮的作用力,也順道改變了我們與自然的關係。」

他補充說明,這種行徑不只協助科學,也幫助我們關心生命周遭的大自然,成為生態保育最重要的工具。

「愛自然」平台如今成為全世界最熱門的自然觀察App之一。勞利在此公民科學平台初期發展時扮演科學家的角色。他當時只是聚焦於放大數據規模,心想,只要讓更多人加入,就能獲得更多數據,讓他想像不到的是,當數據達到一定規模時,有趣的事開始發生了。他看到有人在用「愛自然」組織一些相關活動,如「生物多樣性閃電普查」(BioBlitz)。這個活動由斯里蘭卡的「年輕生物學家協會」發起,是在固定時間內調查一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調查的時間通常設定為二十四小時。此活動推動了終結物種滅絕危機所需要的民眾能力。

進而改善棲息環境

「生物多樣性閃電普查」後來又進一步發展為「城市自然」挑戰。一開始只是洛杉磯和舊金山之間的友好競爭,想說在四月的同一天舉辦普查活動。接著,它發展為數百個城市裡數千個組織同步進行的年度活動,也成為地表上每年一度的最大生命普查活動。

對勞利而言,此活動形同慶祝我們的行動真的能產生影響力。「這是一個秉持全球思惟、在地方落實的行動。由於是地方規模,便可在留意物種與組織活動及改善物種棲息地之間搭起橋梁。」

他舉加州的莎莉(Sally Gale)故事為例。莎莉注意到許多水螈和青蛙在過馬路產卵時遭車輛輾過,於是召集她的社區擔任兩棲類動物的交通護衛。他們在下雨的夜晚出去護送水螈和青蛙過馬路。他們先把這些動物拯救起來,放在桶子裡,然後善用數據設計和建構地下通道,協助兩棲類安全過馬路。莎莉和社區居民不待政府有所行動,就先起而行,想辦法解決問題。「由此可見,任何人都可以著手行動。」

從留意大自然做起

勞利稱莎莉的行動為可執行的希望。他認為我們身處一個環境發生巨大危機的時代,很容易讓人兩手一攤,覺得束手無策。而今有了前進的方向,不是透過消極式的絕望,而是透過積極的參與。

勞利所引領的「愛自然」平台有一個目標,要在二○三○年前讓一億的人口與大自然連結,藉此普查全世界絕大多數的物種,並啟發、串聯百萬個類似莎莉行動的民眾專案,藉此把棲息地歸還給成千上萬個物種。他表示,滅絕危機太大了,誰都無法單獨解決,但如果人人善盡其職就能一起解決了。

至於每個讀者可以從何著手呢?

勞利的建議是,下次獨自在戶外時,用一分鐘了解你就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即便我們對生態所知仍有限,但它正需要你的協助;接著,去留意某個物種,可能是你陽台上的蛾或是人行道上從裂縫中長出的蕨類植物,然後拍照,以合乎科學的方式分享。換句話說,要扛起部分責任,就得理解和保護自然界,因為解決滅絕危機不只是科學家的工作,而是人類共同分擔的專案,「它絕對是你可以有所貢獻的工程,你只要從留意大自然做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