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歐洲的難民問題,考慮以下三個問題會有幫助:第一是歐洲人的寬容接納,第二是難民能否融入社會,第三是治本問題,這些主要是穆斯林難民,其祖國亂局能否平抑。
湯馬斯佛里曼是猶太裔美國記者及專欄作家,獲得三次普立茲新聞獎。他幾度在紐約時報談阿拉伯世界、中東問題。他認為,阿拉伯世界要獲得和平,唯有尊重多元一途。
在阿拉伯之春「覺醒」的國家陷入分裂,並未帶來民主,或無力以民主應對多元化。
中東地區高度多元化,伊斯蘭教主要有什葉派、遜尼派之分,加上庫德人、基督徒、德魯茲派,還有伊斯蘭主義者、世俗派。他們的內鬥完全不遜於與「十字軍國家」的戰鬥。
遜尼派大國沙烏地阿拉伯與什葉派大國伊朗為了搶占石油市場,不惜增加產量,任由國際油價下跌。敘利亞、伊拉克和利比亞等中東、北非的動亂,其實是這兩大國的代理人戰爭。
凱達組織、塔利班、伊斯蘭國日益猖獗,有人說是因為「權力真空」,原因是美國退出中東。湯馬斯佛里曼則認為,中東缺的不是美國而是「價值觀真空」。
美國在伊拉克派駐大軍,消耗一萬億美元,都沒能培植出持久的多元主義。阿拉伯世界的覺醒若要有持續的進步,要自己從內部建立多元主義的道德觀。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主席馬阿謝爾說,這包括思想多元性、教育多元性、性別機遇多元性、包容其他宗教的多元性、面向少數族群的多元性。
這場思想觀念的變革,必須成為「第二次阿拉伯之春」的重點。否則,難民會把他們的內鬥帶到歐美國家,使恐怖攻擊的仇恨日益擴大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