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作家李歐梵 從學術出發 觀照人間事

阮愛惠 |2016.01.03
1672觀看次
字級

文/記者阮愛惠 圖/梅門提供、取自網路

李歐梵教授是二○一五年香港書展的年度作家,這是香港文壇對他高度致敬的一種方式;也象徵這位近十年來定居香港、任教香港中文大學的國際學者,已充分融入居處環境,和在地文化生態共振和鳴。

李歐梵原本想婉拒香港書展的邀請,因為他覺得自己只寫過兩本小說,不算作家;但主辦單位卻認定,他的書寫涉獵了文化評論、樂評、影評及建築賞析,從學術的探討,延伸到生活物事的觀照,實現了寫作者的社會責任,稱為作家當之無愧。

太太李子玉(李玉瑩)也鼓勵李歐梵接受這項榮銜,因為他寫過很多和香港有關的雜文和評論,雖非創作型的作家,但多年來確實以文字和香港的文化圈,聲息與共,這也就是現代作家的一種類型。

三重身分 融匯交流

李歐梵生於河南,在台灣讀高中和大學,後赴美進修,取得碩博士學位,之後任教美國多年,近年來則在香港、中國大陸講學。「學貫中西、兩岸三地」,正是他人生的寫照。一九九九年,他發表了一部英文著作《上海摩登》,內容研究一九三O年至一九四五年的上海文化。這本書在二OOO年時譯成中文出版,讓當時仍在美國教書的李歐梵,突然成為華文世界的紅人。

一本學術著作會變成流行讀本,除了出版時機碰撞了潮流,也因為李歐梵本身就是一位另類的學者。他說:「我是一個多元主義者,我給自己多重身分。早上是文化工作者,中午是學者,晚上是業餘愛好者。而這三種身分,在比例上常常波動。初至香港時,文化工作比較多;最近學術多了點。但業餘的很固定,音樂和電影,每天晚上都進行。」

李歐梵表示,這三種身分他都不想放棄,也很難分得出哪個是最愛。「後來我發現,業餘愛好進到文學研究裡;我也從業餘愛好裡,找到我文學的根源。這三者是相通的,且互動頻繁。我希望我的專業,受到業餘興趣的啟發,以作學術的研究精神,分析大眾化的議題,讓我的學術著作看起來不太悶。」

日前李歐梵應「梅門一氣流行養生學會」李鳳山師父之邀,偕同太太返台,並與台灣學者康來新、作家焦桐,在「梅門德藝天地」之「麗水三十八」文化花園內,舉辦了兩場講座,為「梅門」發起保留「麗水三十八」人文空間,所企畫的一系列「大師講座」活動情義相挺。

台灣養成 人文精神

台灣是李歐梵的第二故鄉,也是他的人文學習起點。他就讀台大外文系期間,就曾與同學白先勇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一九六一年李歐梵負笈美國哈佛大學,攻讀中國思想史。獲博士學位後執教於多所美國大學,之後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大歷史系講師。

二○○四年他自美退休後,遷居香港,再度加盟中大,並擔任東亞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兼人文學科講座教授。李歐梵曾獲頒授多項學術榮譽,其中包括台灣中研院院士、古根漢基金會獎金及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榮譽博士等。

東西文化交錯研究、亞洲美國輪換居留,對李歐梵的治學和寫作,提供不同養分。變動,是李歐梵習以為常的課題;他近年曾發表過多場〈全球化下的人文素養〉系列演講,對於生活在高度網路文化的現代人,提出如何利用最新科技和資訊,把閱讀行為放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建言。

書本之戀 愛上閱讀

「跟書本談戀愛」,是李歐梵的說法。這裡的「書」,泛指所有的平面文字媒體。他說:「媒體的模式一直改變,全世界的平面媒體都有很大危機。但人類不會忘記文字;我們目前要努力的,是如何把悠遊在網路世界的人,帶進值得閱讀的文字世界去,這個挑戰是每個平面媒體都要思考的。我在教書時同樣面臨到,當我想教一部文學作品前,必須先播改編自這部文學作品的電影給學生看,然後再進入文本閱讀。」

李歐梵指出,世界上仍有各式各樣,不計代價為人文精神獻身的人,也還有少數堅持刊登長篇文字報導的報紙和雜誌,為世人提供重要的文字媒體服務。他說:「手機使用者愈來愈多、看長篇大論的人愈來愈少;可是有很多思想,不是幾句話就可講清楚的。我知道現今還存在的報紙是不可能賺到錢,但對我而言,它們的存在,是文化生命維繫的問題,每一個社會國家都需要,特別是中華文化本身,對文字更是非常注重。抱持這樣的信念,我相信華文報紙在未來還有一點立足之地。」

熱情、挫折、機緣 造就成功

一般人看李歐梵的人生,豐富而多采,好像無往不利。事實上,李歐梵卻常以「挫而彌堅:挫敗造就謙厚人生」為題,來闡述自己的求學和生活歷程。他說:「挫而彌堅,可說是我的人生觀。我從不相信人生的路可以計畫。也不認為每個人從小就知道,自己以後要走什麼路,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思?人生永遠是一趟奇妙的旅程,中間有很多偶合、失敗;很多機緣就從這裡出來。所以我從不向年輕人講成功的經驗,我一定要講失敗的經驗,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成功;「失敗為成功之母」好像是一句很通俗的話,其實有它的道理。」

李歐梵特別注重「機緣」。「在我的人生中,出現了好幾個機緣,都產生關鍵性的影響。所謂機緣,就是自己走一條路,一開始以為是對的,但其實是錯的;在意識到出錯的過程中,卻發現還有另外一條路可走,這就是機緣。世間很多事,沒有絕對的對或錯,但我們一定要捫心自問:到底我對這件事有沒有熱情?判別準則在於,若在過程中感到渾身舒暢,那就對了!」

「熱情」是李歐梵認為,在治學處事時很重要的基準。「岔路出現時,如何作選擇?我面臨選擇時,一定會傾聽我內心所想,確定我非常想做某件事,那就對了!」他說。

李歐梵的父母都是音樂教育家,當年他們帶著李歐梵和妹妹從大陸來台,家境僅是小康,當他大學畢業決定到美國求學時,父母花費了一年的薪水,僅買得到一張飛美的單程機票。他說:「我初出國門,一切都迷迷糊糊的,經濟非常拮据。到了美國之後,雖然對所學的東西不喜歡,但已無路可退,只能置諸死地而後生。人在背水一戰時,志氣就出來了。人愈窮,志氣愈堅;愈舒服,愈沒志氣。」

李歐梵說:「年輕人,特別是對台灣的年輕人,我最大的建議就是,一定要冒險!現在出國旅行好容易,中產階級的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打打工、存點錢或拜託父母贊助,寒暑假一定要爭取機會出去走走,走出原來生長的地方、走向國際,才會有開闊的視野!」

堅信以人為本 從文化看世界

李歐梵自稱「國際主義者」,常拿自己的名字來說:「『李』是中國唐朝姓氏,『歐』即歐洲,代表西方,而『梵』就是印度,代表東方。我覺得自己是個由中國文化,培養出來的國際主義者。」

李歐梵的太太李子玉信仰佛教,近年來他受太太影響,也接觸較多佛教文化。「我覺得我名字中的『歐』字,已走到盡頭了,也許將來跟著太太走入『梵』的佛教境地。可是我不是宗教信仰很深的人,不過宗教和我的文化研究是相通的。《聖經》是很好的文學作品,佛家有很多經典都是哲理上的。我把宗教當成廣義的人文基礎來看,當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時,宗教的情操就出來了。」他說。

李子玉看很多佛教的書,家中也有菩薩像。香港有一份刊物叫《溫暖人間》,菩薩心腸的李子玉,常透過這個刊物的引介,去幫助有憂鬱病的人。至於李歐梵,則堅守學者本色,他說:「我最堅持的還是人文的信念,任何出發點都是廣義對人的關切。我透過不同國家的文學作品,去了解他們的宗教文化。最近發現對伊斯蘭教的了解太少,於是讀一些波斯古詩人的詩,去探看伊斯蘭教的文化內涵。」

旁徵博引、古今對照,一直是李歐梵最特長的文化考察形式。今年初他將出版的新書,內容就是探索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從六個文本:《史記》的〈項羽本紀〉、韓愈〈原道〉、 蘇軾〈赤壁賦〉、馮夢龍《喻世名言》的〈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聊齋》中的〈畫皮〉及魯迅的作品,互相穿越跳躍,來觀照省察整個中國的文化。

「這六大文本,就像六張不同的面孔,我把它們每一張面孔都和現代連接起來,互相映照、對話。這些題材曾是我在香港中大教學的內容,如今我花了不少時間寫成書,希望給初學者一些啟發。」他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