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 阮愛惠 |2016.08.05 語音朗讀 626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 圖/李哲藝提供 《釧兒》音樂劇是李哲藝近年來最滿意的音樂劇作品,希望能為台灣藝術做一點事。圖為排演現場。圖/李哲藝提供 李哲藝的音樂事業廣泛,從演奏、作曲到指揮,他無一不精。圖/李哲藝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李哲藝提供 李哲藝是台灣音樂教育體系科班出身、亦曾在世界級演奏比賽獲獎的「正統」音樂家;才四十五歲的他,從展開職業演奏生涯以來,已累積逾兩千以上的演出場次。然而李哲藝卻也不是「典型」的演奏家,他同時作曲、編曲、為戲劇及電視電影配樂及製作CD等,累計創作曲約一千五百首,編曲作品超過四千五百首;除了音樂演奏之外,多年來從他筆下誕生的音符,流瀉在台灣各類型的演出舞台中,聽過他作品的人難以計數。 精益求精 觸角廣泛 不只音樂的產出,李哲藝的工作資歷,也教人眼花撩亂。他既是數十個樂團的客席豎琴手,亦是十來個樂團的常任或客席指揮;他自組「最好的時光」三重奏,參與製作數十張CD,曾十七次入圍金曲獎,並於第二十三屆金曲獎榮獲「最佳作曲人獎」,兩次獲得「中國十大發燒唱片」最佳古典音樂演奏專輯。 雖然資歷豐富,但關於自己的音樂,李哲藝表示,真正要分,也不過是「純音樂」和「應用性」兩類罷了。至於為什麼會參與那麼多種音樂工作,他笑笑說:「以前環境單純,老一輩音樂家,只要把一個樂器練好、把一種工作做好,就可以吃一輩子;可是我們這一代競爭很激烈,會做同一件事的人有十倍、二十倍,如果我們能做的沒有比別人更有特色、更高效率或更好品質,很難在業界生存。為了讓自己站穩,只能不停地增加能力,讓觸角更廣一點。」 不過李哲藝也承認,自己本來就是個喜歡轉變的人,「很多事情,我如果做上手了,就不想再做,因為再做只是重覆。做事不必思考的話,頭腦就停下來;但想要思考,做這件事又不能得到刺激時,我就再找別的事來做。大部分的藝術創作者,都希望把一件事做到很精;我不只想做到『精』,還想把範圍擴大。」 突破自己 走出框架 另一個關鍵點是,他主修的樂器不是主流的鋼琴或小提琴,而是在全世界都是小眾的豎琴,從豎琴的小圈圈裡逸出,機會相對很大。「我在大學時,豎琴已彈得非常好。我知道,如果我繼續彈,再出國拿個獎,回來後就可以一輩子都做這件事。」他回憶說。 但大三那年,有一位來自比利時的豎琴大師蘇珊娜.米多麗安,在聽過李哲藝彈的自創曲後,卻和他分享了一段心聲。 米多麗安說:「我二十多歲拿到世界冠軍後開始巡演,手上有幾百首即使從睡夢中被叫起來,都能馬上開音樂會的曲子;大家都認為我很好,我也覺得自己很好,二、三十年來都在重覆這件事。我雖然覺得無趣,但無法突破,也找不到方法。以你的技術往下走,最好的情況就是像我一樣,成為世界級的演奏家,並且一直做下去。這件事只要夠努力,很多人都能做到。但你所彈的那個曲子,學術界的人很少有能力做得出來,如果你願意保持這種能力,或許以後你可做出我們都做不到的事。」 那番話震撼了當時二十歲的李哲藝,也支持了他後來所做的事。二十多年來,李哲藝的音樂之路愈走愈寬,但他坦言,也愈走愈辛苦:「走愈廣,發現世界愈大,愈覺自己還有很多東西要學。原來一個人如果想讓自己更好,就只有不停地學習下去。幸好一路上也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互相打氣,才能一直走下去!」 創作音樂劇 守護台灣心價值 李哲藝開始想透過音樂去做一點「影響世界的事」,大概是二○○三年。那年阿里山上首次舉辦「跨年日出音樂會」,李哲藝帶著六、七個音樂家,十二月下旬起,每天都上山頂演出。第三天時,有位媽媽帶了一箱小米酒來找他們,拜託他們到達觀國小,為全校三十多位小朋友演出。他們因為各種理由,無法來欣賞這麼美好的音樂會。李哲藝和夥伴一口答應,選了一個上課的日子到國小演出。 在一個多小時的演出裡,那些可能從未看過這些樂器的原住民小朋友們,拘謹又安靜地坐著,他們聆聽音樂的真誠表情,讓演出者比觀眾更感動。「我在城市小朋友的身上不曾看過那樣的真誠。之後我常常在想,會不會有山上的某個孩子,因為聽到這次的音樂會,改變了他對未來的某個想法。當我開始意識,透過音樂,我們所做的事可以產生某種價值、做某種回饋時,這樣的信念就會驅動我們一直努力做下去。」 帶著這樣的信念,李哲藝在創作的道途上,陸續遇到不少合得來的人,例如劇作家梁越玲、音樂劇導演曾慧誠以及電影導演澎恰恰等。其中有人和他不只是一拍即合、合作過程愉快順暢而已,甚至還接連合作了四、五部作品,幾乎可說是聲息相通、心有靈犀的道友了。 音樂是抽象的東西,本身的價值和作用,已經不容易描述;想用音樂去淨化人心、影響世界,更像是打高空的理念。但對音樂結合戲劇所能創造出的最大理想模式及最感動人的可能性,李哲藝在他近兩年來的大型音樂劇作品─《釧兒》中找到了。 譜寫釧兒 詮釋本土 「我寫過近百部國家劇院級的音樂作品,《釧兒》可說是我目前最滿意的代表作,它是國內首見以百老匯規格打造的音樂劇,我的音樂得以和最優秀的編劇共創、被最優秀的演員詮釋。最可喜的是,整個編導演團隊,也是我首次遇到的絕佳組合,大家年紀或許有差距,卻一心都想為台灣本土藝術做一點事,創作一些本土化的好作品,讓好演員有舞台、讓觀眾有好戲可看。這齣音樂劇合作過程中有如天時地利人合,大家的互相激盪和學習,已是我畢生難逢的際遇,至於它能流傳的美善和感動,我覺得有無限的可能!」李哲藝開心地說。 就像篤信宗教的人一樣,李哲藝也篤信藝術的力量和價值。「在《釧兒》的合作團隊裡,我看見很多和我一樣信仰藝術的夥伴。我們始終相信用真誠的心和努力的態度,把一個藝術演出做好,最後一定可以觸動觀眾的心。也許一百個觀眾有一百種想法,但其中一定會產生可能改變世界的力量。這也可說是我們創作之初的期許吧!」他說。 信仰真善美 用音符感動世界 李哲藝目前雖沒有宗教信仰,但他相信「信仰」。「信仰就是當我們相信一件事時,這個相信就帶著我們朝某個方向一直努力。所有的宗教裡都有這樣的力量,我看過很多人為了求道付出一輩子的生命,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對一個人有很大的提升。」他說。 過去他幫過佛教和道教團體做音樂,從中亦找到很多益處。「從小就有人叫我去受洗。但我都會問自己:『你準備好了嗎?』對我而言,做一件事之前,如果知道無法全力付出,那就沒有資格去做。我看過很多為宗教全力付出的人,但目前我還做不到。」他笑說。 但李哲藝還是有所『信』、有所『仰』。「我相信所有事物最真最善最美的一面,如果內心沒有這樣的信念,很多事情是做不下去的。什麼是『真』?對我而言,真就是所有事情最原本的面貌。尤其是現代人,生活在複雜的社會裡,一直追求各種享受和科技的進步,但最後追求到什麼?我愛爬山,台灣的百岳我爬了十七座;爬山很累,可是當我爬到山上,所有現代化的科技都不存在時,正足以感受一份『真』。」 李哲藝問過朋友,絕大多數都告訴他:「如果明天沒有電腦,那我就死了!」他在沒有電、沒有網路的山上問自己:「如果沒有別人的幫忙,我還可以做什麼?」他發現,他會演奏樂器,也會種花種草,這兩件事對他而言是很真實的事情。 而什麼是他認為的「善」呢?他說:「我做藝術表演多年,看到很多藝術家有人性裡最善的部分。有人其實可以輕鬆地用藝術賺錢,卻不計時間和心力,義無反顧地想透過藝術去做一件『讓他人感覺很美好』、『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事;做這件事的動力來自他們生命裡追求的價值,而這個價值就是他們心中最大的善念。每個人表現出的形式不同,但我相信每個人都有。」 至於「美」,絕大部分都在李哲藝的音樂中呈現了。但他感慨地說:「現今社會,要做到純粹的真善美很難,因為要顧慮很多人情世故,最後多少會影響真善美的本質。不過世界萬事,如果在發心或行動之初,有包含真善美的成分,結果一定不會差;在這樣基本信念下的創作,也許過程中會發生種種困難,但朝著這個方向思考,最後做出來的東西一定能感動人!我深信著。」 前一篇文章 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下一篇文章 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攝影家劉振祥 從觀景窗看世界 影像詮釋生命力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