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 阮愛惠 |2016.08.12 語音朗讀 675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背景是廖修平的《夢境系列》,他將對妻子的思念化作藝術,藉此救贖、療癒自己。圖/林耀堂、福華沙龍提供 二○一五年作品〈節日之門〉。圖/林耀堂、福華沙龍提供 一九六六年作品〈門之連作〉。圖/林耀堂、福華沙龍提供 畫家廖修平教授今年邁入八十歲,他不舉辦慶生活動,唯一接受的八十壽禮,就是讓國立歷史博物館幫他規畫了「福彩、版華—廖修平之多元藝道」特展,九月三日起至十月二十三日展出。這次特展意義別具,除了百件展出品的年代橫跨半世紀外,在類別上,更平均配置了他在油畫、立體繪畫、雕塑、版畫等多元媒材的創作成果。史博館的用意是要讓大家了解,在台灣已享有卓越歷史定位的「台灣現代版畫推動者」廖修平,除了是版畫的代言人,還有不少版畫之外的創作面向,值得後人的觀摩和探討。 版畫師傅 絕不藏私 一九三六年次的廖修平,是台灣戰後美術界影響深遠的重要人物,特別是在現代版畫的創作推廣及學術奠基方面;他曾留學日、法、美,廣泛且深入地吸收學習現代版畫藝術。一九七三年,他應母校師範大學之邀,返台客座任教。那時台灣美術界對現代版畫的認知很少,廖修平以師者的熱忱,急切地想把從歐美取經的成果分享後學,他不只在師大,更奔波在全台各地推廣版畫藝術的觀念和技法,受益的學子無數。之後他更將所知所學及教學的心得,著作《版畫藝術》一書,至今仍是版畫入門者的寶典。 之後廖修平往返於美國、日本及台灣之間,學習、創作及教學並進。他鼓勵第一代學生成立「十青版畫學會」,後來成為推動台灣版畫運動的重要力量;他亦協助文建會(文化部前身)辦理「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爭取國際認同及文化事務的參與,因而贏得「版畫師傅」的美稱。 八十自許 繼續奮鬥 廖修平的版畫作品,自一九六○年代起,即在世界各地的國際版畫展中嶄露頭角,獲獎無數,作品廣被各國美術館收藏。他以台灣廟宇的建築、門神及圍繞廟宇信仰的民俗文化圖騰被國際畫壇認識;亦以四季風情、庭園雅敘等生活之美的印記受到收藏家的青睞。在不同的文化衝擊下所摸索探求出的「獨特東方風格」,正是廖修平獨步國際畫壇的旗幟,其中蘊涵著他對台灣血濃於水的認同,以及他對世間人情往來的感動。 台灣早就視廖修平為國寶藝術家,行政院文化獎、國家文藝獎、吳三連獎等大大小小的獎掖及讚譽,早就定位了他對台灣美術界的貢獻。廖修平對來自外界的聲名利祿相當淡然,行過人生八十寒暑,也歷練生命中的幾番春夏秋冬,廖修平而今安住在家鄉台北,除了持續推動國際版畫交流,他把最多的時間和精力,保留給創作。 當年父親對他從事繪畫的期勉話語,他仍時時謹記在心:「小時候我爸常對我說,你比較『憨慢』,不要緊慢慢做,總會做到好。一直到現在,我覺得自己並沒有才氣,所以還在認真做。問我有什麼八十生日的感言?我想說的是,希望自己還能一直做下去而已!」他笑說。 親力打造美術平台 接軌國際 廖修平自一九七○年初回台推動版畫藝術之初,就深深感觸到版畫教育除了智識和技法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打開國際視野,與世界交流」。 為了多多架構與國際對話的平台,廖修平在一九九三年成立了「財團法人巴黎文教基金會」,主要目的以獎助青年留學法國研究藝術及創作,以及促進國際藝術交流。 二○一○年元旦,他與王秀雄、傅申、何懷碩、江明賢、黃光男等教授,共同創設「台灣美術院」,作為台灣民間與國際間合作交流的平台。廖修平說:「有鑑於歷史超過一百年以上、由東京藝術大學教授群為主所組織的『日本美術院』對日本美術界的貢獻與影響,以及對年輕畫家的栽培提攜,所以台灣有必要成立類似之美術機構,以便與日本、歐美等美術界做深入且廣泛之交流。」 二○一四年廖修平捐款給母校師範大學,在校內設立了「國際版畫中心」。他說:「現代版畫藝術在台灣,最早是在師大開辦課程,歷經四十多年,版畫已成為台灣現代藝術創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成立國際版畫中心是我多年的心願,希望能在校園內塑造一個整合與展出的國際交流平台,期待為師大美術系版畫傳統再添新翼,重振昔日榮光。」 這兩年來,廖修平以這個平台策畫一系列的國際版畫藝術交流展與研習會,透過觀摩國外版畫的藝術思惟與風格,讓台灣版畫未來朝國際化發展。 「希望台灣走出去」是廖修平和幾位美術界大老的共同心願。成立基金會及版畫中心後,人事的經費及辦理活動的種種支出,除了部分申請公部門的補助外,廖修平必須募款及捐贈自己的賣畫所得,來填補資金缺口。「我常找我弟弟捐款,也和收藏家商量,買我的畫不要講價,因為全數都會放到基金會,一毛也沒進我口袋,希望他們能共襄盛舉。」他表示。 「國際版畫中心」成立兩年來所舉辦過的示範、交流及演講活動頻繁,目前中心已累積九百多張的版畫原作,其中包含多件國際版畫大師、台灣前輩畫家的名作,以及來自各界版畫創作者的捐贈及作品交換。廖修平很欣慰地說:「規模已不輸一個專業美術館的館藏,在全台也可說是版畫作品數量及種類最豐富的中心,未來要辦國際展出及國內借展,都不乏佳作呈現。」 佛道教概念 勾勒獨特代表作 由寺廟、節慶、門的概念衍生出的作品,是廖修平最重要的創作路線之一。他用象徵性的符碼、極簡的構圖,呈現出精緻典雅的視覺感受,同時引發出深沉的哲學聯想。 廖修平兒時住在台北府城靠南門的一角─艋胛(今之萬華),當年那裡是繁華的商城,而艋舺龍山寺,更是一座融合中原文化及台灣民俗信仰的道教聖廟。住在附近的廖修平,不只農曆初一、十五會跟著媽媽去寺裡拜拜,平常更以龍山寺為遊戲寶地。那裡有很多美味小吃、廟會……最讓他百看不厭的是,寺廟門牆之上的雕刻和畫,其中寓意忠、孝、節、義的人物故事壁畫,對純真的孩童,具有潛移默化的教化功能,甚至成為日後廖修平一生為人處世的價值觀。 後來廖修平雖未成為道教或佛教的信徒,但他卻從佛道教寺廟的佛像、建築及祭祀用品中,找到他數十年來持續鍾愛的色彩及探索不竭的符號,例如他將「經衣錢」的各式生活符號,梳子、房子、鑰匙、剪刀等,透過繪畫、版畫、浮雕、立雕等媒材呈現,金箔、銀箔、寶藍、赭紅、土黃的用色,傳達出簡潔中帶著典麗、肅穆,散發溫柔的情致,是他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 門之隱喻 尋找安樂 而廖修平一九六○年代到一九九○年代持續推出的《門》系列作品,將繁瑣的門,簡約為抽象的圖形,且隨年代及生活情境的變化而有「智慧之門」、「四季之門」、「富臨門」、「迎福門 」等各種面貌,隱喻廖修平一生中在現實與理想、真實與虛擬之間的一種穿越,更寓意他對美好世界的嚮往,可說是他最富含宗教思惟的系列作品。他說:「我想,每個人終究都在尋找一扇門,看看能不能通過這扇門,從原本混亂不寧的世間,到另一個吉祥安樂之地。」 宗教雖未成為廖修平的信仰,但由宗教文化延伸的觀念和圖騰,卻成為廖修平一生的美學信仰。也許對他而言,藝術就是他的宗教、他的信仰。這個信仰,在他人生遭逢最大的頓挫時,也適時發揮了救度的力量。 妻子驟逝 創作療癒 二○○二年,和廖修平結縭四十年、日日相伴、彼此扶持的妻子,在野外賞鳥時發生意外往生。「她從十層樓高的斷崖墜落,我的人生也像她一樣,從高處墜落一夕崩解。」他至今悵然地說。妻子驟逝後的一年內,廖修平夜裡常常作同樣的惡夢,夢境裡有漠漠的黃沙土地,從地裡伸出千百隻掙扎求救的手,總讓他嚇出一身冷汗而驚醒。後來應學生及親人的呼喚,廖修平自傷心地新澤西搬回台灣,在人親土親的撫慰下,他慢慢療癒哀傷,把夢境裡的驚悸景象,釋放到畫布、紙張上。 這系列命名為〈祈〉、〈求寧〉、〈源〉的平面及立體作品,和廖修平的其他作品很不一樣,來自於他生命裡最深沉的憂鬱及無可理解的恐懼。幸好有藝術創作這帖藥,把他從幽暗的深谷裡拉出來。「那不是我想畫的,但卻一直停不下來。現在我總算講得出當時的心情,也可以用平常心來看待這批作品了。」他說。 前一篇文章 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 下一篇文章 自由作家羅智強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攝影家劉振祥 從觀景窗看世界 影像詮釋生命力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