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威德大學(Uiduk University)校長洪旭憲。
圖/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記者阮愛惠專題報導】韓國威德大學(Uiduk University)校長洪旭憲今年六月上旬參與台灣佛光大學「韓台佛教與社會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再次來到佛光山,參與「二○一六大學校長論壇」,並擔任第三場論壇「如何建構佛教辦大學的特色暨佛教教育人才培育計畫」的引言人。
威德大學是韓國佛教真覺宗創辦的大學,建立於一九九六年,是一所綜合性大學,但以佛教「探究真理、人格陶治」的精神為辦學理念。洪旭憲的父母都是佛教徒,他個人自一九九六年起在威德大學任教後,有感於佛陀的慈悲和教育精神,正式皈依佛教,發心成為像佛陀一樣的好老師。
真覺宗在韓國致力於推動「生活裡的佛教、佛教的生活化」,在韓國創辦了不少高中和大學,和佛光山的「人間佛教」理念一致;洪旭憲此行來台參訪了南華和佛光大學,深深讚歎星雲大師在五十年前就有「寺院即學校」的教育理念,且以五十年的時間長期推動耕耘。當「國際化」在很多地方還只是口號的今日,佛光山早已經落實了這個理想,令洪旭憲極為佩服。
來台之前,洪旭憲即對這次大學校長論壇充滿期待,因為「國際化」正是他目前想在威德大學推動的目標。他指出,現今的大學已不再是優秀高中畢業生的專利,很多學生對於做學問不再渴望,而以「混文憑」的心態度過四年。「如果讓這些學生有機會到另一個國家看看他國文化的優勢及先進的思想,就會帶來良好的刺激,提升他們的競爭力。」他說。
在韓國,很多大學中雖有佛教社團,但很少看到年輕人,因為社團傳教和招收社員的方式太傳統,學生覺得不好玩,加入的意願低落。
此行參訪佛陀紀念館後,洪旭憲感到驚豔,他第一次看到電腦化的技術和佛教文化結合,讓佛教變得好看又好玩,他感受甚深地說:「佛教應該發展到像智慧型手機一樣,和每個人都很親近,這樣年輕人就願意加入,佛教的美好才能貼近現代生活。」
在佛光山上,洪旭憲看到很多法師和義工的臉上都充滿了幸福感,他也感染了他們的歡喜和福氣,下一次再辦論壇,他希望能帶更多威德大學的老師和行政人員過來,吸收更多的經驗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