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紐約時報》年底以圖片回顧二○一五年,標題是「大崩潰的一年」。崩潰,主要來自戰爭。難民湧向歐洲,雖大都不受歡迎,總算陸續分配各國。但他們「猶不知足」,至少在瑞典,迭有怨言。
瑞典人口九百五十萬,分配到十七萬難民,相當於第四大城烏普薩拉人口。平均每千人就有十七名難民,遠高過其他歐洲國家。這是相當大的人口壓力,亟需儘速找到足夠的空間安置。
住在北極圈 難民被擊垮了
給十七萬人「住者有其屋」無法立即達成,移民局十月決定,將六百多個難民安置在北極圈內拉普蘭(Lapland)的度假旅館。這裡是世界最北邊的滑雪度假地,每年此時又冷又黑,沒有客人,旅館暫時關閉。
難民剛到拉普蘭時,旅館給小孩雪橇,讓他們玩雪;旅館員工還辦理遠足,探訪外圍冷凍湖泊。拳擊教練授課,退休教師給小朋友上瑞典文。兩個多月後,三十一歲的阿富汗人艾克巴里表示,唯一還到戶外玩耍的是阿富汗小孩,「他們真是鐵打的。」
這六百多人來自阿富汗、敘利亞和厄利垂亞,兩個月時間足以擊垮他們。人們開始感到沮喪,抱怨他們看不到太陽,「至少要偶爾看到啊。」艾克巴里說:「我們上次看到太陽是一個半月前。」
情緒失調 總比挨炸彈好
十九歲的敘利亞人阿爾卡威表示,大家開始感到「黑暗和遺世孤立」,「我們像是被關在這裡,哪裡也不能去。沒有陽光,所有人都很憂鬱。」他說:「我們完全脫離世界。」但他坦承:「這還是比炸彈好。」
俗稱「冬季憂鬱症」的「季節性情緒失調」(SAD)是感情或情緒的失調。患者平常健康良好,但冬季會感到憂鬱,這與陽光有很大關係,而非僅溫度。
在斯堪地納維亞,冬季憂鬱症很普遍。約兩成的瑞典人受其影響。而永晝永夜有支配性力量。瑞典全年日照時間大約由一千一百至一千九百小時(約兩成)。在北極圈以南的地區,夏季日照時間較長。
難民被安置在北極圈內的拉普蘭,因為那裡人口少,尤其冬天。電影《龍紋身的女孩》,影片中的陰鬱、壓抑、寒冷氣氛,一點不假。
反觀阿富汗,這個中亞的多山國家,屬大陸性氣候,夏熱冬寒。最高的諾沙克峰海拔七千四百多公尺。阿富汗人基本上「不怕冷」。
敘利亞高山阻擋,氣候乾燥,全國五分之三地區年降雨量少於二十五厘米。沿海和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
厄利垂亞位於東北非,五、六月平均氣溫最高。東部和西部低地炎熱乾燥,年均溫為攝氏三十度和二十八度。紅海沿岸多沙漠,三月至十月白天可達四十度以上。總體而言,這些國家陽光普照。
移民第二、三代 終將適應
這三國無論乾熱、酷寒,無論地中海氣候或熱帶沙漠氣候,都有個共通點,陽光也許或強或弱,人們總是「日出而做,日暮而息」,曬太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逃離戰亂家園結果卻關進「冰窖」。這是值得的交換嗎?
北歐的瑞典、挪威、芬蘭等國都是著名的社會福利國家,每年國際調查的幸福指數,也都領先全球。從戰亂的中東、北非來到瑞典,就別抱怨了吧。北極圈內的拉普蘭,氣候也許迥異於敘利亞、阿富汗,但這些難民的第二代、第三代遲早會變為「原住民」,習慣永晝、永夜的生活,不再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