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時裝呈現個人品味,也是地位的展現。倫敦設計博物館一月推出「頂尖女性經典服裝展」,展出二十多位全球精英婦女個人最鍾愛的服裝,包括一九七五年柴契爾夫人的淺綠色套裝、黛安娜王妃三十六歲生日穿的黑色無袖長禮服、摩納哥王妃夏琳的灰色長禮服。
評論家麥道威認為,許多男性認為時尚等同於膚淺,事實上它有很深的底蘊。其實,時尚領域無分男女,「頂尖男性」也有他們的「經典服裝」。
在各國國會裡,男性官員和議員穿西裝打領帶,女性則多為套裝。無論職場或官場,這是所謂「權力服裝」(Power Dressing),代表嚴謹與慎重以對的態度,也代表權力和權威感。
蓬鬆髮型、厚墊肩西裝,加上黑色手提袋的「鐵娘子」形象,曾是柴契爾夫人對權力服裝的最好詮釋。如今,隨著愈來愈多女性在政界嶄露頭角,「權力」已不僅僅局限於那種男性化的穿衣風格。
到國會 花洋裝被噓
二○一二年七月,法國的「區域平等及住宅部」女性部長杜芙洛穿花洋裝到國會備詢,遭到噓聲。一名男議員表示,「她穿這件洋裝,或許是不想要我們聽她到底說了什麼。」法國輿論質疑國會太男性中心,有性別意識。
杜芙洛曾任城市規劃師,她說在建築和營造業工作時,從未遇過類似情況。
看場合穿衣服是自我和環境相遇的調和。歐美運動員下場,集體行動時,都穿全套西裝,表現一種「整體動力觀」。杜芙洛遭批評未必在性別問題,但男議員若穿夏威夷衫到國會,可能較不會被噓。
女性政治人物的裝扮,確實較易引起注意。「世界最具權勢女性,多數喜愛大容量的手提包」這樣的敘述,不僅出現在政治版,也在時尚版。二○一二年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拉加德出席「世界經濟論壇」,拿著她常用的LV經典Lockit包,時尚媒體馬上預言,這象徵精品消費將回歸基本面,走實用、好搭配與注重材質的路線。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副研究員麥錫爾(Arnaud Mercier)從「場合與服裝」角度看問題,說國會沒規定女性服裝,但「部分議員心態保守,認為杜芙洛的服裝太過春天氣息,身為部長,應有符合身分的嚴肅穿著。」
麥錫爾指出,國會對男性有服裝規範,必須繫領帶或領結。法國前文化部長賈克郎曾因穿立領襯衫、沒繫領帶,被拒於議事堂外。不過,剛當選的希臘總理齊普拉斯穿西裝,沒繫領帶,敞開襯衫領子,他說:「當我們剪完頭髮(減債),我就會繫上領帶。」
哥兒們 把領帶卸下
齊普拉斯的作法有深意,不繫領帶表示卸下權威,與民眾共體時艱。前幾年,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訪美,歐巴馬卸下領帶,脫下西裝披在右肩,顯示「哥兒們」情感,麥維德夫當下也照做。
華爾街最著名的就是灰色三件式西裝;日本更講究,男女上班族一律穿西裝、套裝。福島核電事故造成電力供應,日本發起「超級清涼夏裝」活動,首相、內閣大臣和國會議員都改穿短袖襯衫、T恤上班。當然,不久就「回復常態」。
場合與服裝更涉及「場域」思考。場域是由成員按特定邏輯共同形成的,如政治場域、文化場域、教育場域,有各自的符號和策略。歐美歌劇院規定穿正式服裝,高級俱樂部、餐廳亦同;豪華郵輪有「船長之夜」,船長與遊客共進晚餐,也要求穿正式服裝。這都是場域邏輯,也是「圈內人」的認同。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德國總理梅克爾都穿單色套裝,但已突破黑色、鐵灰色傳統,而出現鮮紅、亮藍、豔黃等顏色。泰國前總理盈拉也穿套裝,有素雅的白、明快的黃、高貴的紫、典雅的寶藍,都為深色套裝主宰的政界吹來新鮮氣息。
穿著休閒 難以晉升
全球調查顯示,歐洲人在職場穿著最休閒,僅兩成七穿西裝或正式服裝。但四成受訪者認為,穿休閒服的員工永遠無法晉升高階主管。研究者指出:「顯然全世界普遍的情況是依照職位的高低穿著,而非依照個人喜好。」不過,谷歌、臉書這些科技公司例外,賈伯斯也總是牛仔褲加T恤。
場域理論來自社會心理學,指人的每個行動均被所在場域影響,也包括心理及相連因素。在炎熱非洲,許多人光著上身,政府高官卻穿西裝,是「階級場域」的外顯。
希拉蕊二○一一年訪問緬甸,會晤總統吳登盛時,穿藍色套裝,會見翁山蘇姬時,希拉蕊扎起和翁山蘇姬一樣的馬尾辮。兩人均穿著白色上衣,配以黑色下裝。這是一種政治示好的「場域服裝論」。
女性精英的服裝風格無論是否男性化,不僅關乎美感,也是表達個人風格、政治觀點的微小信號。
有型! 高跟鞋,別扯上伊斯蘭
二○一三年,比利時極右派弗拉芒利益黨的宣傳海報中,讓模特兒穿法國一款知名的紅底高跟鞋,遭該品牌設計師克里斯丁.魯布坦控告。
這張名為「反對伊斯蘭化的女性」海報中,寫著「自由或伊斯蘭」標語,模特兒掀起洋裝裙襬,腿上寫出不同裙長在旁人眼中的評價,腳踝是「符合伊斯蘭律法」,大腿是「石刑」,諷刺伊斯蘭婦女以長袍包裹全身。魯布坦認為,該海報玷汙了他的品牌形象。
馬來西亞的吉蘭丹哥打巴魯市二○○八年由伊斯蘭保守黨執政時,曾擬禁止穆斯林婦女塗抹過度豔麗的口紅、穿高跟鞋,「以保護女性尊嚴、免受性侵犯」。
不過,伊斯蘭國家多數不限制女性穿高跟鞋。由於能展現在外的條件不多,指甲油、眼妝、墨鏡、高跟鞋,被部分伊斯蘭婦女用來塑造個人風格。有一種化妝墨(Kohl)就是她們常用的化妝品,塗黑眼睛的四周,創造類似煙燻妝的效果,讓眼睛看起來深遂有神。
即使必須穿長袍、裹頭巾、戴面紗,不同國家、階層、貧富的婦女也有差別。譬如頭巾顏色的選擇,長袍的質料可能是上等絲質。
魯布坦的紅底高跟鞋被譽為「有型」,他不願捲入宗教爭議,也許有其他考量。但伊斯蘭禁止女性過於性感,來自其教義,西方國家諷刺「自由或伊斯蘭」前,該多慎思、尊重別人的信仰。
她們,不強勢 只是有更好主意
臉書首席營運長謝麗爾.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讀初中時競選副班長,老師把她最好的朋友拉到一邊,警告不要學她的樣子:「沒人喜歡強勢的女孩。你應該找一個會給你更好影響的新朋友。」
美國女童子軍首席執行長安娜.查韋斯(Anna Maria Chavez)小時候,和附近的小孩玩戰爭遊戲,她說想擔任軍隊領導。男孩們的反應是:「你真強勢,安娜,所有人都知道女孩子不能領導軍隊。」
兩人最新發起「禁止強勢」(Ban Bossy)公共服務運動,旨在鼓勵培養女性的領導力;她們也在《華爾街日報》合作發表〈別說我們太強勢〉一文指出,「強勢」(bossy)這個詞有負面和女性的含義已超過一個世紀,無論是直接說出來,或間接暗示,女孩們都明白:不要強勢、不要老是舉手、說話聲音放低、不要領導別人。
根據社會科學家研究,稱女孩「強勢」不但損害她對自身領袖能力的認識,還會影響別人對待她的方式,貼上咄咄逼人、憤怒、尖銳等標簽。
有權勢和成功的男人通常討人喜歡,但當女性這樣,所有人(不管男女)都不那麼喜歡她們。英國前首相柴契爾被形容為「強勢好干預的英國女人」,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索托馬約爾「難纏」和「討人厭」,希拉蕊則「野心過大」。
「強勢」一直是對女強人的刻板印象。美國退休的最高法院大法官戴奧康納在枕頭寫著:「我不強勢。我只是有更好的主意。」
〈別說我們太強勢〉一文提醒女孩,下次被稱強勢時,就照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主持人諾拉奧唐奈的建議:微笑,深呼吸,然後說:「那個女孩不強勢,她擁有高層領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