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日本在二戰後受限於和平憲法,偃旗息鼓。日本原是全球最安全國度之一,卻捲入地理位置遙遠的「伊斯蘭國」恐怖主義活動,兩名日本人質遭殺害。日本媒體表示,「身為日本人覺得很安全」的時代不再。
過去二十年,日本開始嘗試向外擴張。二○○四年,派遣數百名自衛隊員赴伊拉克,協助盟軍重建,這些人雖非戰鬥角色,但伊拉克好戰份子「伊斯蘭戰士旅」綁架三名日本人,要求日軍撤離伊拉克。當時首相小泉純一郎拒絕,但在穆斯林領袖介入後,三人獲釋。半年後,伊拉克綁架日本背包客香田證生,小泉仍拒絕撤軍,香田證生遭殺害。
日本自此捲入中東、阿拉伯世界的爭端。越洋部署軍隊與過去政策迥異,需要修法。首相安倍在二○一二年就任後,力圖重塑日本國際地位,尋求在國際間扮演更重要角色,去年七月制定新的安全保障法,解禁集體自衛權,引發國會論戰。日本多數人民反對自衛隊派駐國外。
此次伊斯蘭國斬首日本人質,國際震驚,日本尤甚。日本是全球犯罪率與擁槍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中東恐怖紛擾似乎遙不可及。日本每日新聞社論寫道:「日本成為恐怖分子的目標很不尋常,日本沒參加對抗伊斯蘭國的軍事活動。『身為日本人就覺得很安全』的時代已不復存在。」
也有日本的中東問題專家表示,伊斯蘭國首度綁架日本人勒索贖金,根本是在計畫中,早鎖定安倍走訪中東時公布,要給日本下馬威。
安倍本月一日指示要確保海內外日本人安全,與國際社會合作對抗恐怖分子,「再擴充對中東地區的糧食、醫療等人道救援」,不從外交的積極和平主義退守,宣示將更積極。
安倍高調訪問中東四國,插手國際事務,允諾提供兩億美元打擊伊斯蘭國;目的昭然若揭,想告訴國際,積極和平主義絕非空談。安倍想贏得美國讚許,卻無疑提高日本人質危險,「伊斯蘭國」要求日本提供等額的、兩億美元贖金,警告意味濃厚。
長期以來,日本在反恐戰與反伊斯蘭國上,一向採取幕後、低調、在外圍提供助力的方式,並獲得國際與中東認同。如今拋棄這項四十年政策,要讓日本於國際事務扮演更看得見的角色,是一大賭注。
美國公共外交學者南西.史諾對安倍高調訪問中東大惑不解。她說:「中東不適合日本前往,帶著兩億美元援助對抗伊斯蘭國的國家,卻踏進一個完美圈套,是太天真的想法。」
人質之死可能讓安倍更加推動放寬憲法枷鎖,擴大自衛隊出兵海外,甚至成立特種突擊隊,專事救援行動。安倍表明將尋求國會批准,容許日本出動自衛隊,營救身陷險境的國民。但許多日本人對此持審慎觀點。
安倍向國會委員會表示,希望本年內立法,解除二戰後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的禁令,批准海外自衛隊幫助受襲的盟友。若集體自衛權有所變動,將是六十年來日本最大的軍事政策改變。
安倍強調,面對恐怖威脅不會屈服,不會饒恕,反而要更密切與國際社會合作,擊退恐怖勢力。他承諾日本會加強對中東的食物、藥物及人道援助,「若我們因為害怕恐怖分子而沒有共同進退,便將如卑鄙的恐怖分子所願。」
部份民眾對安倍不買帳。他們在首相官邸示威,手持「不要利用人質的死,策畫推動海外派兵」、「不要樹敵,外交才能真正保護日本人」等標語。有人批評:「人質遇害說明,安倍推行的不是和平外交,而是要拿起武器進行戰爭。這是非常難以原諒的。」
在野黨也擔憂,一旦解禁集體自衛權,可能會引發更多以日本人為目標的恐怖襲擊。
日本現行《自衛隊法》允許使用自衛隊飛機和車輛,在海外轉移日本國民,但不允許參與營救。為此,政府預計把使用武器的限制從現在的手槍和輕武器,放寬到裝甲車和機關槍等重型武器。
關於解禁集體自衛權,日本國會正在審議新安全保障法;人質遭殺害,勢將引發國會論戰。安倍指示要與國際社會合作對抗恐怖分子,宣示將更積極。依集體自衛權行使原則,在當事國家同意下,得進行警察行動救出海外日本人,但伊斯蘭國非「國家」,不符原始定義。
但安倍暗示,依新憲法解釋,自衛隊應可參與掃蕩伊斯蘭國的核心同盟行動。較明確的是新法計畫,擴大自衛隊對核心同盟後勤支援的時機,代表派遣自衛隊到國外將成常態,須訂永久法。
日本學者臼杵陽指出,過去中東人民對日本印象良好,日本靠「能源外交」與阿拉伯、以色列平衡交往,但中東世界在二○○○年以後已「液態化」,日本的中東外交政策除「美日同盟」外沒有新思惟。早稻田大學教授野中章弘說,政府應深入理解伊斯蘭國等激進組織崛起背景及阿拉伯國家的憤怒,參與西方國家動武是治標不治本。
日本人質危機
從赤軍連到伊斯蘭國
1960年代的學生運動轉入低潮後,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日本赤軍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分為赤軍派、聯合赤軍和日本赤軍三派。赤軍派最早被警察殲滅。
1972年2月28日發生「淺間山莊事件」,「聯合赤軍」被日本警方殲滅,倖存者加入「日本赤軍」,長期在中東活動,國際影響大。
1972年5月30日,在以色列特拉維夫的盧德國際機場「日本赤軍」三名成員以亂槍掃射與手榴彈攻擊,至少100人死傷,24人死亡。震驚世界,成為國際恐怖組織,與義大利紅色旅、北愛爾蘭的愛爾蘭共和軍齊名。
從1980年代至1990年代後期,被徹底摧毀。京都大學吉田校區的西部講堂,保留屋簷上的「獵戶座的三顆星」,被稱為「日本赤軍連的靖國神社」。
二戰結束70周年 「不該挑釁國際」
安倍希望重新解讀憲法,允許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這意味即便日本沒有受到直接攻擊,也可以在發生衝突時為盟友提供協助。去年四月,美國對安倍此舉表達支持,稱將有助於美日聯盟維護亞太地區和平。
美國官員稱,東京需要採取更多舉措以平衡中國。但去年九月皮尤研究中心公布報告,絕大多數亞洲近鄰認為日本在過去的軍事侵略問題上缺乏贖罪態度,對日本持負面看法。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上月表示,今年八月十五日二戰結束七十周年時,安倍打算發表新聲明,為二戰致歉,消除國際疑慮。福田說:「我認為在這個節骨眼,不該做出挑釁國際輿論的行為,且我認為安倍應審慎思考是否前往靖國神社。」
安倍上台以來,在「積極式和平主義」原則下,走訪全球五大洲三十餘國,推動「俯瞰地球儀」外交,但在這次的人質事件中,安倍卻踢到了鐵板。可見,轉動地球儀容易,改變國際現實卻相當難。
安倍上台後,積極配合美國在中東的反恐政策,今年一月訪問中東四國,在埃及承諾捐助兩億美元協助掃蕩伊斯蘭國,讓伊斯蘭國把日本與西方劃上等號,引火上身。
人質危機發生後,安倍認為主要是日本缺乏本土之外的軍事影響力,是日本憲法的限制,讓自衛隊無法有效救援。他強調應制訂新的安全保障法,讓自衛隊參與同盟國掃蕩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以及行使警察權以解救日本人質。
安倍想利用這次人質事件的契機,擴大集體自衛權的範圍,將自衛隊海外派遣訂為永久法。但日本國內開始興起一片反積極、干預主義的和平聲浪,一直受到在野黨及民意反對。這場人質事件,帶給日本的是幸還是不幸,還有待觀察。
日本歷來人質危機一覽表
年 代 事件經過 綁匪要求 政府處理
1977年
9月 5名日本赤軍連挾持搭載156人日航班機。 要求支付600萬美元,並釋放九名入獄的赤軍連成員。 首相福田赳夫認為人命比世界其他事物重要,接受綁匪要求。
1986年
11月 三井物產駐菲律賓主任遭5名武裝者綁架。 據稱綁匪拿到1000萬美元贖金後放人。
1996年
12月 日本駐祕魯大使在官邸舉辦宴會,好戰分子挾持數百名外交官。 祕魯軍方與綁匪對峙百餘天後攻堅,一人質遇害,綁匪全數擊斃。
2004年
4月 3名日本人在伊拉克遭「伊斯蘭戰士旅」綁架,被俘一周。 綁匪要求日軍撤離伊拉克。 首相小泉純一郎拒絕。據傳在穆斯林領袖介入後,三人獲釋。
2004年
10月 伊拉克綁架日本背包客香田證生。 小泉仍拒絕從伊拉克撤軍。 日本背包客香田證生在伊拉克遭殺害。
2010年
9月 自由撰稿記者常岡浩介在阿富汗遭綁架。 5個月後,毫髮無傷獲釋。
2013年1月 好戰分子闖入阿爾及利亞廢棄天然氣廠。 包圍4天,數十名人質遇害。
資料來源/人間福報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