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美國總統歐巴馬前往沙烏地阿拉伯,弔唁國王阿布杜拉之逝,此行凸顯美國和沙國關係的重要性。華盛頓正苦於因應中東惡化的衝突,將沙國視為對抗伊斯蘭國的少數堅定盟友。
但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埃德侯賽因指出,「每天,我會和全球穆斯林一起朝著麥加禱告。但我去麥加時,卻滿懷痛苦被迫離開。讓我痛苦的,是在伊斯蘭教發源地肆虐的極端主義勢力。」
在面對伊斯蘭激進主義時,沙烏地處於矛盾:希望結束暴力,又不去面對激進者引以為據的薩拉菲主義。五十年來,沙國一直是全球遜尼派薩拉菲主義的贊助者。
薩拉菲信徒只佔世界穆斯林百分之三,被認為過於嚴格、拘泥字面意思、偏離主流伊斯蘭教。他們是「福音派」,希望他人改信他們那種「更純正」、未受現代性汙染的宗教。沙國政府大力支持薩拉菲派,並提供資金給相關的極端保守組織。
伊斯蘭國公開斬首人質,令人義憤填膺,但人們卻忽略了沙國允許公開斬首。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這麼做,釋放的信號是很強烈而有感染力的。
剛去世的國王阿布杜拉曾嘗試改革,但囿於薩拉菲派而無法展開。阿布杜拉也嘗試進行部分現代化,但又不希望打破王室與瓦哈比派之間延續兩百七十年的部落協議。瓦哈比派是一種樸素的伊斯蘭教形式,與薩拉菲派類似。
紐約時報近日發表〈美國難以擺脫的沙烏地噩夢〉指出,阿布杜拉最重要的「遺產」是對革命的鎮壓,遏制阿拉伯之春的影響力。但阿布杜拉還受到美國的庇護,擔心沙烏地政府倒台,取代它的會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