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 蔡素芬 繁如星海的文字 說出寄寓深刻的話 阮愛惠 |2014.06.01 語音朗讀 426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蔡素芬 圖/小路、釋如地、蔡素芬提供蔡素芬說,回台是還想當一位創作者,因為人在台灣才能感受到社會氣氛。圖/小路、釋如地、蔡素芬提供蔡素芬定位自己是一位小說創作者。圖/小路、釋如地、蔡素芬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被視為是《盬田兒女》第三部曲的長篇小說作品──《星星都在說話》終於出版,二○一四年五月,小說家蔡素芬原以為她會有點興奮,結果竟連心情的波瀾也是淡淡地。她如常上下班、做家務及跑步,婉謝了大部分演講,甚至還不想在臉書上宣告……。 照理說,能成就眾所期待的「大河小說」三部曲作品,對一位文字創作者而言,是多麼具有指標意義的快事,然而蔡素芬就是狂歡不來。她說:「不是不喜悅,而是人到中年,情感的處理趨於平穩。就像我年輕時寫《鹽田兒女》,文字和情感的表達比較鮮活,之後再寫《橄欖樹》,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反芻青春紀事;到了《星星都在說話》,則有絢爛歸於平淡之感。」 文字拿捏找到新規則 《鹽田兒女》打響了蔡素芬在台灣文壇的知名度,後來被公共電視拍成電視劇,感動了千萬觀眾。至今還有很多讀者向蔡素芬表示對這部作品的喜愛。蔡素芬說:「雖然我後來也寫了別的作品,但有一部代表作被讀者深深記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這個基礎下,我持續寫作,書中人物跟著我進入中年。雖然我自覺內在還是一個小孩,人生觀至今沒什麼長進,但我仍盡力去思考中年人的心境及感情,在文字的拿捏上,收放之間,也找到了新規則。」 這三部長篇的時空背景從一九四、五○年代台灣沿海鹽村寫起,到七○年代轉型成工商業社會,青壯年人口從鄉村移動到都市,以迄於八、九○年代異國文化的衝擊與族群磨合……隨著小說人物的成長和移動,我們也窺看到台灣社會的發展縮影,以及這一代台灣人的迷惘、夢想與追尋。三部長篇順著歷史的縱軸、圍繞著兩個家族而寫;蔡素芬以跑馬拉松的精神,用二十年慢慢琢磨。她說:「我不敢說它是大格局的三部曲,只能說是一個系列。我用拼圖式書寫,呈現出台灣不同世代的社會變動,以及人與環境的對應關係。」 溫柔堅定地表達立場 蔡素芬的文字一貫恬淡溫雅,新作《星星都在說話》更是以平靜的敘述,刻畫生命中的幻滅與失落、摯愛與追尋。蔡素芬說:「我一直不是個用激烈方式表達不滿的人。尤其到了中年,覺得很多意見不同的事情,可用一種不明顯但堅持的態度去表達。我的書中有很多社會及政治的觀察,都在作一個有柔軟度和寬容度的切面,讓不同意見的人同時在裡面發聲。我隱藏的東西,有心的人就看得出來,看不出來也沒關係,就當一個故事來看就好。」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蔡素芬認為,《星星都在說話》不是在為前兩部作品作總結,而是另一個自我完成。她在書的〈後記〉說:「事實上,前兩部作品在畫下最後一個句點時,也已是獨立的存在了。…時隔多年,社會變化的異樣氣氛使另一個故事成形,也是作者的癡念,任性的帶領讀者認識另一個疆域、另一種情感。這或許某方面也破壞了讀者的預期,但我們不如去習慣前面總有岔路,交錯而過的身影,才組成了完整的個人。」 用純淨的心 在小說裡漫遊 「移動性的存在」,是蔡素芬在多本長篇作品中對主要角色的安置方式,她讓角色移駐他鄉異國,再透過他者的視角來回視母土。然而在作者的真實生活裡,蔡素芬這二十年來,卻以極穩定的形式安住在同一個城市、同一份工作中;跟著筆下人物一起流離遷徙的,只有她的心神魂夢而已。 大學畢業後,蔡素芬因結婚而出國,在美國德州住了四年後回台。她表示:「回台第一年我就寫了《鹽田兒女》,那時對土地特別有感覺;之所以選擇回台,是還想當一位創作者,因為人在台灣才可以感受到社會的氣氛。」 後來她進入報社工作,生了第二個孩子;二○○○年時,接手副刊主編之職。多年來,她除了繁重的編務,還接辦交派的文化活動;回到家,家事的操持、家人的照料也親力親為,日常生活被公私事務填得滿滿的。不過,蔡素芬感念地說:「編輯台上大量的文字和閱讀工作對我很有幫助,為了寫書的介紹也常注意出版狀況,這樣的工作讓我熟知文壇出了哪些書、哪些作者在持續創作。」 為了寫作保持健康 然而,雖在工作獲得成就感,對於自己原是「一個喜歡寫小說的人」的自我設定,卻感到無可碰觸。蔡素芬說:「顧工作、顧家庭,卻顧不到自己的創作,我感到很焦慮,別的事做得再好,都不覺得開心。『別的事』都是一定要做的事,工作一定要達到一個標準、家人一定要照顧,最後的時間和精力才給寫作。可是做了這些之後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了。」 即使如此,蔡素芬還是盡量找出各種空檔寫《燭光盛宴》,這部長篇小說前後共耗費了九年書寫,是「卡」在她心裡最久的一部作品。由於這種「每件事都想做好」的性格,就是把壓力通通加諸在自己肩頭,日子一久,她的身體終於出狀況,會不期然氣喘、咖啡和茶喝了會心悸……二○○八年春節前,她曾經因感到不能呼吸而在半夜送急診。 蔡素芬開始嘗試用跑步對抗身體問題。剛開始只跑半圈就受不了,接著可以跑一圈,後來愈跑愈多,跑了幾個月後,身體的狀況竟不藥而癒!她說:「跑步解決了我很多身體問題,從那時到現在,我愈跑愈多,現在一次出去跑個四、五公里。能喝茶也能喝咖啡,我感到很幸福,沒有其他欲求了!」 為了持續寫作跟享受生活,蔡素芬說﹕「有命、有健康就好了。」她繼續在各個人生的角色中轉圜,並且把最後的精力保留給創作。她表示:「有時一天只能寫一小時,但在那短短的時光裡,我的心純淨下來,用純淨的心在自己的小說世界中漫遊,對我而言,好像是一種修為。」 不怕逆境 以文字寄情人生 藝術創作者通常都有所信仰,蔡素芬說她目前尚沒有宗教上的信仰,但她有信念,她定位自己是一位小說創作者,以個人的價值來講,這個角色是放在第一順位的。她說:「我為了藝術感的追求而創作,也為了興趣而創作;可以說,我是為了創作而創作!可能的話,我希望一直寫下去,直到我成為老太太!」 雖沒有宗教信仰,但蔡素芬常從研究的角度來看不同宗教。例如回教,她因為讀了很多伊斯蘭小說,而開始對回教文化作了一番研讀;基督教和佛教書籍也常接觸。她說:「宗教教義提高人生境界,讓我們釋放人生悲苦,有其存在的價值。」 不過當她面對人世間悲苦時,卻不依賴宗教的力量。她說:「我覺得我內力滿強的,就是排解逆境的能力。它來自我從小看過很多苦難,自己也常協助家庭分憂解勞,工作上也處理過一些困難事情,從來不怕逆境,我相信再壞的環境都可以生存。當我感到脆弱時,就發發呆,讓心情平靜下來,轉換念頭就好了。」 蔡素芬也畫畫,她畫油畫的靜物和風景,也畫超現實。本來,當畫家才是她年輕時的夢想。她說:「畫畫是興趣,它幫助我釋放工作壓力。遇到困境、種種不順時,我就去畫畫,可讓心情平緩,加上經驗累積,我知道事情能解決就解決,不能解決的,也不必把心掛在那裡。」 在安定的俗世生活裡做最適切心靈的追求,以文字寄情人情,是蔡素芬的修行法門。她意識生命本質如鹽田的艱辛鹹澀,卻仍盡力養護心中永遠的青春橄欖樹;透過繁如星海的文字,她說出寄寓深刻、意在弦外的話。 小檔案 蔡素芬 淡江中文系畢業,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雙語言文化研究所進修。歷任《自由時報》撰述委員、自由副刊主編,現任影藝中心副主任,兼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等職。主要作品長篇小說《鹽田兒女》、《橄欖樹》、《星星都在說話》、《姐妹書》、《燭光盛宴》。短篇小說集《台北車站》、《海邊》,編有《九十四年小說選》、《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小說30家》及譯作數本。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聯合文學新人獎中篇推薦獎、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獎、中興文藝獎章、金鼎獎等多項文學獎項。 前一篇文章 林文昌 畫家校長 最浪漫的是學習心 下一篇文章 音樂治療師 張永智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