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治療師 張永智 阮愛惠 |2014.06.08 語音朗讀 473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張永智曾被憂鬱症所困擾。身心不和合的狀態下,開始尋求收攝心念的修練方法。圖/風潮音樂提供 圖/風潮音樂提供 在《運氣》專輯裡,張永智透過鼓、古箏、蕭以及各種高低頻,以螺旋之理引動身心靈共振機制。 圖/風潮音樂提供 張永智說:「病痛及瀕死經驗讓我體悟到,生命的意義絕不只在照顧肉身而已,不如好好貢獻我所會做的事。」 圖/風潮音樂提供 在網路上搜尋「張永智」,會發現有大學教授、文字創作者、跨界藝術工作者、兩岸電影、電視演員、音樂創作、製作人、催眠治療師等不同領域的「張永智」;不用疑惑,也不必一一對比照片,他們都是同一個「張永智」。 文/記者阮愛惠 圖/風潮音樂提供 在網路上搜尋「張永智」,會發現有大學教授、文字創作者、跨界藝術工作者、兩岸電影、電視演員、音樂創作、製作人、催眠治療師等不同領域的「張永智」;不用疑惑,也不必一一對比照片,他們都是同一個「張永智」。 新的頭銜還在增加,去年四月正式成立的「中華身心靈國際公益服務協會」,張永智是創會理事長;待他完成WONM University 世界自然醫學大學整合醫學博士學位後,「醫者」會是他最新身分,也將是他下半輩子最主力的工作。 因為好奇 生命體驗更多 張永智原本就很喜歡接觸不一樣的事物,對很多事都感到好奇,因此從小到大的生命體驗也比一般人多了兩三倍。九歲起學古典鋼琴;大學念的是電子計算機系,研究所念的卻是台北藝術大學戲劇所,主修創作。 服兵役時,張永智擔任憲光藝工隊鍵盤手,之後多年,他都在音樂界活動,參與樂團,任鋼琴手或主唱、編曲作曲,亦為舞台劇作音樂設計及電影配樂工作。他曾出版多張創作音樂演奏專輯,更得過第十六屆金曲獎最佳流行音樂演奏專輯獎。此外,張永智還參與電影、電視、劇場等各種戲劇演出,以及音樂、藝文、時尚等報章雜誌專欄寫作;並於一九九九至二○○五年間,擔任淡水動物園人文空間執行長。 以其科班背景及豐富的創作、表演經歷,張永智多年來兼任世新大學「數位媒介與整合藝術概論」課程,兩年前,更被聘為東方設計學院表演藝術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從實務界再轉回學界,教學相長,如魚得水。 知天命 始發展音樂療法 面對愈趨成熟的自己,張永智的說法是:「當社會性的切割在生命流轉中,愈來愈完整,這一生,只要按照這種能量切割的形式慢慢地活就很開心了。」,可是,生命潛流裡一些新的轉折點,依舊會在時機成熟時綻放而出。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張永智創作的作品,會從向來吟風弄月、詩興盎然的《陪月亮散步》、《拾色山水》,轉化成紓解壓力,改善睡眠品質的《元氣好眠》、增益正面能量的《天天練愛咒─愛.能量‧奇蹟》及氣血養生的《運氣》和《補氣》音樂了。 就像天王星每隔七年就會運行黃道十二宮一周,每隔七年,很多人都會感覺個人生活出現顯著改變。對於這個理論,張永智再提出儒家「五十而知天命」的說法來佐證:「七個七年之後的五十歲,一般人的學習已從海底輪反射到頂輪,物質世界的經驗已經完備,開始跟上面那個看不見的宇宙源場產生一種聯結;此時做很多事,已經和『意志』不太相關,而和潛意識有關了。明瞭潛意識中存在著一種隱秩序的運轉,就是知天命,因此『知天命』且學會『把自己交出去』,這樣的概念就非常重要。我開始研究發展音樂療法,也就是起於這樣的因緣。」 因多病之身 理解佛法真實意涵 張永智不斷在作跨界展現,不知情的人總以為這人活得十分興頭,什麼都要玩玩看;其實在熱鬧光鮮的生活背面,他曾是十分厭世的。他說:「從小到大,我得過各式各樣的病,從過敏、流鼻血、腸痙攣到胃潰瘍出血進出醫院無數次,也曾幾次瀕臨死亡。我四歲時,就說過『活得不耐煩』,那無以名狀的厭世之感,也許是造成身體多病的癥結吧!」 多病之身,竟也長成一八三公分、七十公斤的俊帥青年。大學時張永智與參加研究佛學的「正智社」學姐結為好友,初讀《楞嚴經》就覺得很相應。學姐見他有根基,指引他去求教回台弘法的宣化上人。張永智帶著媽媽皈依,媽媽開啟佛緣後,獲益良深;後來星雲大師在桃園建寺院時,媽媽又帶著張永智去皈依,奠定了他日後修行的基礎。 當兵時,醫院內的大夫引導他接觸密宗,他始覺找到一個通透自己的管道。特殊的體質,以及長期以來的大小病痛,很長一段時間,張永智被憂鬱症所困擾。身心不和合的狀態下,他開始尋求收攝心念的修練方法。張永智說:「一九九七年開始學佛,跟著恆河沙的陳大博老師學習密宗儀軌,修身修心,但總還是要親身經歷很多事後,才能理解佛法的真實意涵;二○○七年,發生了很多事,等於把我生命中在物質面上的坎坷作總結,之後,我才能從『心』出發。」 二○○四至二○○七年間,本來張永智還在往返兩岸拍電視劇。二○○七年時,有天他出了嚴重車禍,車子全毀,人卻只在醫院停留幾小時就離開,隔天還能飛香港。但張永智心有所感,知道他的潛意識能量已啟動,除了要面對自己內在負面的情緒之外,還要開發外在正向力量。 那年四月,他用最緊密的時間,在電台製播了十六集的療癒性節目〈心靈鬧鐘〉,請各方名人分享把生命中的挫折轉換成正能量的經驗。他亦開始學習潛意識療法。張永智說:「病痛及瀕死經驗讓我體悟到,生命的意義絕不只在照顧肉身而已。我既離不開這個世界,不如好好留下來,貢獻我所會做的事。我常生病、又有敏感體質,也許那正是我作潛意識療法的優勢。」 為了結合潛意識療法和作曲專業,張永智重新研讀念工科時曾接觸的「量子力學」,之後再學催眠,考取證照,作臨床實驗,揣摩如何把正面訊息灌注在音樂之中。他說:「這十年來,關於身心靈的新世紀音樂理論愈來愈多,我一頭栽進去,覺得很有意思,因為它在呼應我生命中發生的每一件事。如果把生命分成幾個面向來看,這一塊,我稱之為『使命』,我要用下半輩子的時間慢慢去做。」 這幾年來,張永智開設相關課程,寫書、發表論文、參加研討會,一直在宣說一種量子世界裡的療癒觀念。他說:「每個人內在能量振動的狀態不一樣的,人不要違逆自己,每個人應依自己特有的生命狀態來『謀』,之後再『定』,最後才『動』。」 醫者功能 緩減人生障礙及痛苦 張永智在醫院實習時,常思考「醫者」的角色是什麼?他說:「醫生難道只是在延續生命而已嗎?也許這並不是醫者的主要功能。如果按照宗教說法,每一個人都有定壽,那生命來到世界上最主要的目的是體驗人生,醫者的功能,就在緩減體驗人生的障礙及痛苦。醫者應該了解什麼是心?什麼是靈?不只是頭痛醫頭而已。身心靈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是座落在能量光譜中的不同端點,他們彼此互相影響,而醫者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在幫助眾生調和這三者。」 作為多年佛教徒,並於近年皈依藏傳佛教的嘉察仁波切,張永智認為,當我們跳過制度面來看宗教的原點,其實宗教要每個人做的事是一致的,就是回歸光。他說:「『光』不是眼晴所見之光,而是一個概念,是超越於我們意識範圍的一種能量振動波。當我們跳脫肉身的物質組成,就能回到光的原點。當『光』來與去的頻率一樣時,就是來去自在,也就是涅盤,『真如妙有』的境界。這種境界在化學反應式中可以看到,而我的努力,就是在幫助大家從音樂裡找到淨心的力量,找到幫助自己的方法。」 在氣血養生音樂的《運氣》專輯裡,張永智透過鼓、古箏、蕭…以及各種高低頻,凝聚出高度和諧的精微能量,以螺旋之理全方位引動身心靈共振機制,達到刺激穴位、按摩臟腑、帶動氣機運轉的妙效。而同系列的《補氣》專輯,則透過笛、頌缽、豎琴以及各種高低頻,凝聚出高度和諧的精微能量,以旋轉、擴散、收攝之理,全方位運化補充能量、安撫活化細胞,使身心得到沈澱及修復滋養的能量。原理聽起來很玄,但實際聽這兩種音樂時,只覺無比輕鬆美妙,張永智同時也教導聽者搭配一些簡易的功法,不然,當環境音樂也可以收到效益。 張永智之前就常四處宣講他的音樂治療理論,這兩張一動一靜的作品問世之後,他有更充足的工具可使用,臨床上也更易收集到研究個案。張永智說﹕「我不是宗教大師,只能用我小小的力量,幫助大家在音樂裡,找到潛藏在另一個平行宇宙裡的、和自己能一起共振的生命對話。」 常有過去的影迷問張永智,還會再拍戲嗎?張永智笑答:「我過去有種種身分,都從創作者出發,因此有很多人認識我;也因為我經歷過不同的生命樣態,所以才能更清楚生命中的苦和樂,並懂得和各種人溝通。將來我也有可能再拍戲,每一個都是『我』,希望大家能喜歡不同的我。但現在的我是真正的我,目前的作品是我的發心、我被交付的使命。解決了自己的痛苦和煩惱之後,愛就能釋放出來,就有能力去幫助別人。每個人在進棺材的前一分鐘,不都該作這樣的事嗎?」 前一篇文章 小說家 蔡素芬 繁如星海的文字 說出寄寓深刻的話 下一篇文章 罕病立委 楊玉欣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