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在與歐盟簽署貿易協定時,突然「暫停」,引爆親歐民眾不滿。數十萬人湧上街頭,要求總理亞努科維奇下台。他們攻占基輔市政府,包圍內閣總部,衝向總統府,警民嚴重衝突。
最近四年,歐盟以簽署政治貿易協議的甜頭,引誘六個前蘇聯國家採行歐洲的民主價值觀。烏克蘭反應最快,二○一一年就簽了。俄國立刻提出前蘇聯國家經濟整合的構想,與白俄羅斯、哈薩克組成關稅同盟,希望其他四國加入。
加入「俄盟」就不能和歐盟簽協議,非此即彼。烏克蘭遭俄國多方施壓,經濟損失重大,終於承受不住。反對派譴責政府的貿易政策走回頭路,他們要歐洲,不要俄國。
北約秘書長呼籲官民克制,稱強制與暴力不是民主社會解決衝突的手段。他強調,尊重烏克蘭人民的民主理想,要求烏克蘭尊重言論自由,以憲法與民主準則行事。
亞努科維奇回應下台的壓力說:「如果想要歐洲的標準,必須以法律為框架,這是民主的本質。」對他而言,加入歐盟需進行政治改革,釋放政敵季莫申科,又要面對俄國報復。他既不特別親俄,也不信仰民主價值,只想確保連任。
烏克蘭的天然氣仰賴俄羅斯,若遭報復,成本增加會拖垮經濟,烏克蘭不敢冒失去俄羅斯市場的風險。亞努科維奇表示,歐盟未能承諾足夠的經濟援助,幫助抵銷投入歐盟所需付出的代價。相形之下,俄羅斯承諾的甜頭,實惠多了。
但親歐派認為,加入歐盟可加快民主進程,改善投資環境,提高經濟競爭力。加入「俄盟」,將被拴在一個以裙帶資本主義和政治偏袒為基礎的經濟體系裡。民調顯示,絕大多數烏克蘭人,甚至在最傾向於俄羅斯的東部,都支持入歐。
加入歐盟才有好日子?不少烏克蘭人心中有問號。
抗議者帶?激動神情,反覆表達他們做為歐洲人的一面,他們強調禮貌、友好和整潔,這是「歐洲風格」。其他一切都是落後的、粗魯的、令人生厭的,就是「蘇聯風格」。
本月是橙色革命九周年,當年的革命迫使當局取消頗受爭議的大選結果,並重新投票。
這次的抗議者多為二十到四十歲的人,是第一代完全擺脫冷戰集權主義影響的人。他們在許多價值觀上對歐洲的認同,甚至比加入歐盟帶來的經濟利益更有價值。
抗議者堅持在示威活動中不能有明顯政黨行為,不希望被政府抓住把柄,說成是試圖顛覆政府的政治行動。但抗議民眾在遊行中,一路高喊革命。總理阿扎羅夫在與西方國家使節會面時就說,「這是一場政變。」
美國和法國不同意,「這不是政變,軍方沒有干預。」俄羅斯總統普亭則說,這些群眾在搞「集體迫害」。偏保守派的烏克蘭人更把寬容、一視同仁和開放等連結起來,稱為「寬容病」,即那些嚮往西方的人是軟弱、墮落和危險的。
活動人士深知這種恐嚇戰術的厲害,他們更試圖緩解「恐俄病」形象。學界呼籲抗議者吸取橙色革命教訓:和平示威、世代與文化上的團結,意識形態中立,要圍繞歐洲理念重新整合,與民族主義、分離主義勢力相抗衡。
同樣是民主、同樣有選舉,烏克蘭人較偏愛「歐洲風格」,這是一種民主價值觀的選擇。抗議人士說,即便這次活動無法把烏克蘭推向歐洲,仍將發展公正與團結的非暴力、非意識形態運動,最終建造公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