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副總統大位後,前副總統蕭萬長忙著帶領台灣企業領袖擴展各種可能的合作機會。
昨日他率領近年少見的大型經貿訪問團訪問美國,訪問團中包括十六位頂尖企業領袖,並有經貿部會首長同行,規模與層級都是前所未有,外界預料此行,可望持續為台美經貿關係加溫。
隨團的企業領袖包括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台塑關係企業副總裁王瑞華、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李述德,東元集團董事長劉兆凱、富邦金控公司董事長蔡明忠、華新麗華公司董事長焦佑倫等,都是台灣各行業領域中主流的企業負責人。
訪問團除在各地與美國主要企業領袖舉行企業論壇外,也拜會美國行政部門與國會議員,爭取支持台美簽署「雙邊投資協定」(BIA)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主導兩岸民間平台
事實上,除了在台美關係上努力,蕭萬長本月初也出席「二○一三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
在這場峰會中,有六百多名兩岸工商界、企業界領袖齊聚一堂,除了台灣的鴻海、台塑、宏碁集團等,大陸知名企業中石油、國家電網、上汽集團、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負責人也熱烈參與。
這個由兩岸企業組成的高峰會,不僅參與的兩岸企業多數屬重量級,大陸方面還請來國務院前副總理曾培炎擔任峰會理事長,台灣則由前副總統蕭萬長接下理事長職務,因此陸媒認為此峰會是以兩岸企業家為主體的高層次民間經貿合作交流平台。
從基層一路奮鬥,擁有國會、外交、經貿、大陸事務與政黨各領域經歷,蕭萬長出席開幕儀式時,指出目前兩岸合作所面臨的挑戰。
他說,過去五年,兩岸雖簽署了十九項協議,不管是貿易、投資、航運、旅遊及金融往來都能雙向而直接;且透過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等,為兩岸自由貿易及制度化的經濟合作締造了嶄新局面,但兩岸進一步的合作仍面臨五個挑戰。
兩岸締造歷史巔峰
第一個挑戰是,雙方在整體政策協調與經濟戰略相互配合不上,無法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第二,由於兩岸制度及法規的巨大差異,雙方市場的開發與企業界的期待有較大距離;第三,兩岸產業分工從過去互補大於競爭,逐漸轉變為競爭大於互補,造成了重複投資和資源浪費等問題;第四,兩岸經濟規模的巨大差距造成雙方資金、人才、技術移動的失衡;第五,面對區域經濟整合和快速發展,必須克服台灣雙邊經濟協議及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難題。
他認為,只有克服這五大挑戰才能增進兩岸互信和良性互動,創造更大格局的經濟合作,台灣和大陸應該共同面對全球新機遇,加強政策協調和經濟戰略的共同研討。
蕭萬長在致詞中語重心長,全球經濟正發生劇烈變化,亞太地區也面臨快速轉變。在經濟開發方面,各經濟體也都積極推動雙邊與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加速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在結構調整方面,各經濟體致力於改變經濟成長的既有模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這兩大趨勢之下,大陸和台灣經濟面臨著嚴酷的轉型升級壓力。
但是,他相信在兩岸的共同努力下,未來峰會可以在建立兩岸企業合作新架構、建構高層次民間戰略對話機制及深化兩岸產業交流合作三方面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和功能。「兩岸關係源遠流長,擁有共通語言。今後兩岸企業若能深化合作,攜手共進,一同經營亞太乃至全球市場,一定能為大中華經濟締造歷史的巔峰,進而開創兩岸關係的嶄新局面。」
據了解,「兩岸企業家峰會二○一三紫金山會議」經過兩天的會議之後,在產業合作方面,正式簽署六項合作備忘錄,在六個產業領域強化兩岸的合作,除提出具體合作內容之外,並擬定未來的合作方向,藉由峰會平台,企業間也簽署十七項個別企業合作協議,成果豐碩。雙方並決定於二○一四年下半年在台北召開當年度的兩岸企業家峰會。
談判高手為台灣謀幸福
「五年級」(一九六○年出生)以上讀者,大多了解前副總統蕭萬長過去曾在公職時運用自己的談判專業為台灣謀求最大的幸福。其中最知名的故事,是他在中美斷交時,為了爭取台灣的「永久最惠國待遇」,前後赴美七趟,忙到嘴唇破皮,兩眼浮腫,必須拔掉十一顆牙齒的故事。
銜命赴美拚下去
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美國宣布與台灣斷交,這一天原本是經濟部次長汪彝定和國貿局副局長蕭萬長搭機赴美,進行第六回合兩國貿易談判的日子,但美國竟選在出發日宣布斷交。但當時的行政院長孫運璿仍指示,貿易談判持續進行,於是蕭萬長銜命從台北、經東京、轉紐約、抵華府,展開為期兩周的貿易談判。
在談判桌前,他攻守靈活的談判技巧,讓美方代表印象深刻,經過十多天努力,幾經折衝,終於大功告成,趕在台美正式斷交前三天的十二月二十九日,雙方簽字認可。
那時適逢美國人的耶誕假期,各行各業幾乎都在休假。原本應住在「五月花飯店」的他,耶誕夜從談判桌返回飯店,才發現行李竟被棄置在一樓大廳,櫃台經理還告訴他假期中無人服務,也無法供應伙食,他只好提著行李,轉住到附近的「康乃狄克客棧」,晚餐只能到飯店對面的麥當勞解決,勉強填飽肚子。
不要被恐懼綁架
一生為台灣經濟前途而奮戰,卻在成功當選副總統的隔年,發現自己罹患肺腺癌三期,手術順利完成後,他決定不再搭檔參選下一任副總統,將工作重心轉往兩岸事務上,也成了最有說服力的抗癌鬥士。
二○一二年十二月,他在台灣癌症基金會成立十五周年感恩茶會暨第六屆抗癌鬥士頒獎典禮上說,自己四年前發現罹患肺腺癌時,並沒有感覺沮喪或絕望,甚至認為自己有可能更健康,原因是罹癌前忙於工作,不曾考慮過健康問題,但生病反而讓他學會督促自己做好健康管理。
當其他患者感覺體力衰退快速,蕭萬長卻感覺與生病前無異,因為他做好心理建設,也規律生活,飲食均衡、保持愉悅心情。
他也以己身經驗鼓勵罹癌患者,雖然不安、恐懼在所難免,但一定要拿出勇氣,用正面樂觀態度面對,思緒不要被疾病的恐懼綁架,要面對身體發出的警訊,配合醫療,調整生活作息。
小檔案
蕭萬長,1939年1月3日生於嘉義市。在家中五男二女中,排行第三,1951年畢業於嘉義市大同國小後,考取嘉義商職、嘉義工職和嘉義中學(今嘉義高中),當時他捨職校、讀普通中學,1957年畢業於嘉義中學高中部,1957年至1965年就讀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所。
蕭萬長從基層做起,擁有完整的從政經歷,也是台灣政壇知名的談判高手,素有「微笑老蕭」之稱。曾擔任中華民國副總統、行政院院長、立法委員、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經濟部部長與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1962年,他在高考、外交特考及格後,進入外交部服務,1966年被派往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任職副領事,三年後升任領事。1972年擔任外交部亞太司科長,其後轉任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先後擔任稽核、副組長、組長、副局長等職。在中美斷交前夕,奉命赴美談判,為我國爭取最惠國待遇,奠定了日後中美貿易架構的良好基礎。
1982年升任國貿局局長,近七年任期內,為處理日趨複雜的中美談判,多次擔任中美商務談判首席代表,磋商中美農產品問題,凡事以國家利益為重,是最佳的談判代表人選。
2000年與連戰首度搭檔代表國民黨參加總統大選失利,2007年再度受馬英九邀請,二度成為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並於2008年成功當選。不料,隔年蕭萬長罹患肺腺癌三期,手術順利完成後,他漸漸調整生活重心,2011年決定不再搭檔參選下一任副總統,2012年卸下副總統職位。
卸任後,蕭萬長將工作重心轉往兩岸事務,擔任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並擔任總統馬英九特使,參與在印尼峇里島舉辦的第二十一屆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APEC會議,並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晤,此行被認為是兩岸關係進展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