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協會長陳德銘兩岸共創優秀品牌

杜晴惠 |2013.11.24
1375觀看次
字級

近身採訪觀察的兩岸記者都用「個性溫和、聰明睿智」形容將於周二來台參訪的海協會長陳德銘,說他的邏輯能力強,開會時善用辯證思維討論問題,回答記者提問,不但用數字佐證,用字也精準,談到兩岸如何合作,他曾說,「台灣和大陸優勢的結合是『一加一遠遠大於二』,台灣的研發、大陸的製造能力加起來,會迸發出一種非常大的合力和創造力」。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將於周二來台展開為期一周的參訪活動,由於這是陳德銘今年四月就任以來首度訪台,備受媒體關注,尤其反對黨更嚴陣以待,台聯黨主席黃昆輝日前到桃園縣中壢市宣講「反服貿、顧台灣」,就呼籲民眾要「如影隨形嗆聲」,抨擊馬英九總統為讓少數財團到中國做生意,竟不惜犧牲台灣上千行業的利益,呼籲工商界勿淪為中國統戰的工具,不要犧牲台灣。

根據海基會所發布的新聞稿,此次陳德銘來訪,將由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接待,參訪行程包括實地考察「六海一空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規畫與建設,參觀有代表性的工廠、企業、科技和農業園區,並與國民黨兩位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和部分縣市首長會面。同時,也將拜訪大陸在台投資企業,並與陸資企業舉辦座談會,中新社報導他的行程一路從台北、桃園、新北,到屏東、高雄、台南、嘉義、台中、新竹等地。

事實上,陳德銘十月底到南寧參加「兩岸經濟科技合作」專題研討時,就被記者圍住詢問有關服貿協議未能在立法院及時通過的看法,當時他說服貿協議問題不便多說,「說了還會有搞得不方便的嫌疑,我希望通過討論,台灣人民看得更清楚一點。未來台灣的發展,產業的取向,國際競爭中如何把握提高,會愈討論愈清楚。」

非他莫屬 協商理想人選

自從今年四月,陳德銘從前任會長陳雲林手上接過海協會的「帥印」後,近身採訪觀察的媒體都用「個性溫和、聰明睿智」來形容陳德銘,對於他邏輯能力強,開會時善用辯證思維討論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會用數字佐證,用字精準,留下深刻印象。在兩岸「時遠時近」的關係中,無論是台灣或是大陸媒體,對於陳德銘看法一致,都肯定他不僅具備經濟專才,而且口才辨給,擁有豐富的談判經驗,是絕佳的協商人選。

原來,早在一九九八年他擔任蘇州市長時,陳德銘就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日前他接受《工商時報》北京特派記者專訪時,就談到蘇州市長任內帶著蘇州昆劇團訪台的往事,他說,當時高雄市長是謝長廷,兩人在高雄東帝士大樓上暢談兩岸兩地發展規畫,他還參觀了高雄港。

此外,擔任蘇州市長期間,也曾請台灣創投業大老王伯元為市委常委上課,講解什麼是「創業投資」,現在蘇州的創投已達人民幣六百多億元,他認為,台灣朋友對此「功不可沒」。

那時,王伯元送過他一本前經濟部長、財政部長李國鼎的書,他仔細閱讀了這位「台灣經濟奇蹟重要推手」的作品,陳德銘對《工商時報》記者說,台灣早期對大陸的幫助真的很大,現在大陸關注的是避免兩岸產業落入惡性競爭,要加強聯合,「台灣的大企業家們我非常熟悉,有時他們在大陸投資布局前,會私下和我通電話。我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會誠摯給予建議。」

兩岸合作 一加一大於二

陳德銘對於台灣企業最讚賞的是追求技術創新與前瞻能力,他說:「台灣的電子業、台灣的數控,五年內一定能設計出達到日本和德國的系統。」這些話並非當上海協會長才說,兩年前,二○一一年九月十六日,他在江蘇台灣周的開幕式上就說,「台灣企業有極大的創造能力,大陸有廣大的加工能力和日漸提高的自我研發能力,兩岸企業聯合起來,一定能在全球貿易中打造出中華民族的自主品牌。」

他認為,兩岸應該掌握ECFA所帶來的機會,加強產業合作,特別是綠色、環保、低碳、節能等新興產業的合作,打造中華民族的自主品牌,制定共同的產品標準,提高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去年兩會期間,陳德銘在答記者問時也表示,「台灣和大陸優勢的結合是「一加一遠遠大於二」,台灣的研發、大陸的製造能力加起來,會迸發出一種非常大的合力和創造力。


小檔案

陳德銘,1949年3月生於上海,南京大學數量經濟學碩士、工商管理學博士,現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

畢業於上海市西中學的陳德銘,小時候對於無線電非常著迷,曾經擔任過上海少年宮的無線電興趣小組組長,後來因文化大革命,中斷興趣,1969年4月,他和同儕一起到農村插隊勞動,落戶於江西瑞金謝坊鎮。

頭腦靈巧、好學不倦的陳德銘得到推薦進入原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農機系,大學畢業進入江西省農機局工作,1980年轉入江蘇省食品公司,1988年考入南京大學國際商學院,攻讀數量經濟碩士學位,1996年獲得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時,陳德銘成了當時為數不多的博士官員。

2001年,他升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兼任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2002年轉調陝西,先出任省委常委、副省長兼省政府黨組副書記;兩年後,出任代理省長;2005年當選陝西省長。然而,省長職位只當了一年零七個月,中央的一紙調令,陳德銘被任命為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黨組副書記。

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陳德銘當選為候補委員;同年12月2日,以商務部副部長的身分參加對外活動;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通過任命,由他出任商務部部長。2013年4月26日,海協會舉行第三屆理事會,陳德銘接下會長職務。


他的「溫和」與「堅持」

據中新社報導,曾有商務部官員表示,陳德銘是一位非常體貼的部長,出差時遇到下屬身體不適或時間太晚,陳德銘會說:「你休息吧,這我來。」但他同時也是「犀利」的官員,為了捍衛中國的立場,面對歐美國家的抨擊,陳德銘會用一貫和緩而堅定的態度,運用各種數據加以反駁。

面對爭議 直言不諱

因此,當服貿協議在台灣引起爭議時,溫和的陳德銘一開始是率直地說,「無法理解」,因為協議中,大陸對台灣開放的八十個項目,絕大部分還沒有對其他國家開放,陳德銘說,原是想早一點對台灣開放,讓台灣業者先在大陸站穩腳步。那一天他參加「清華─頂新兩岸領袖生計畫」活動,面對台灣學生提問時,首度對兩岸服貿協議在台灣引起的爭議作出回應。

個性溫和的陳德銘,其實堅持說該說的話。今年六月,當服貿協議被部分人士指為「黑箱操作,違背民意」時,陳德銘說,這項協議談了近兩年半,行業組織之間也在談,「怎麼會被說是『黑箱』?」而且台灣開放的是投資,並未開放大陸勞動力,他也不知為何被指為簽下協議就會「有數百萬人來台」這樣的事,尤其爭議最大的美容美髮業和印刷業,只開放投資,並未開放大陸美髮師等赴台執業。

他說,服貿協議中台灣開放的六十四個項目,其中有二十七個項目早在幾年前就已對大陸開放投資,像中藥材批發、餐飲業、廚具,這三個行業這麼多年也只有新台幣幾千萬元的投資,對台灣根本沒造成任何影響。他很希望,民眾能正確解讀服貿協議,「如果大家能夠心平氣和,不是『逢大陸必反』,」他很願意討論,語氣中可以看出他執行政策時的「堅持」態度。

電商經濟 未來亮點

相對的,他也為台灣赴大陸投資做好橋梁,光棍節當天,他在上海舉行的「二○一三福布斯‧靜安南京路論壇」上透露,隨著服貿協議簽訂並即將生效,大陸將允許台灣電商在福建建立股權超過百分之五十的電商平台,並服務於整個大陸。

他說,大陸淘寶網現在已成為台灣民眾境外購物最大的電商平台,因此,允許台灣在福建設電商平台將不僅影響福建地區,還可將台灣產品行銷到整個大陸地區,曾經對電子商務進行實地調查研究的陳德銘說,電子商務是嶄新的模式,也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商將成為世界經濟中一個嶄新的亮點,並將深刻改變人們的消費、流通和生產。



小檔案

陳德銘,1949年3月生於上海,南京大學數量經濟學碩士、工商管理學博士,現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

畢業於上海市西中學的陳德銘,小時候對於無線電非常著迷,曾經擔任過上海少年宮的無線電興趣小組組長,後來因文化大革命,中斷興趣,1969年4月,他和同儕一起到農村插隊勞動,落戶於江西瑞金謝坊鎮。

頭腦靈巧、好學不倦的陳德銘得到推薦進入原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農機系,大學畢業進入江西省農機局工作,1980年轉入江蘇省食品公司,1988年考入南京大學國際商學院,攻讀數量經濟碩士學位,1996年獲得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時,陳德銘成了當時為數不多的博士官員。

2001年,他升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兼任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2002年轉調陝西,先出任省委常委、副省長兼省政府黨組副書記;兩年後,出任代理省長;2005年當選陝西省長。然而,省長職位只當了一年零七個月,中央的一紙調令,陳德銘被任命為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黨組副書記。

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陳德銘當選為候補委員;同年12月2日,以商務部副部長的身分參加對外活動;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通過任命,由他出任商務部部長。2013年4月26日,海協會舉行第三屆理事會,陳德銘接下會長職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