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硯傳承人】鄒天然 硯雕藝術讓石頭成倍增值 文/記者金良快 |2025.11.02 語音朗讀 7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鄒天然(右二)與員工交流設計思路。圖/新華社鄒天然在易水硯藝術館內展示自己的作品。圖/新華社中華巨龍騰飛硯,長15.8公尺,寬3.3公尺,高1.8公尺,重約百噸。圖/易縣縣委宣傳部提供一方易水硯。圖/新華社 文/記者金良快2008年,易水硯製作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硯雕大師鄒洪利被確定為這一非遺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十多年過去了,如今這一接力棒,交到了鄒洪利的女兒鄒天然手中。易水硯產於河北省易縣的易水河畔。「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縣作為千年古縣,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產於此地的易水硯也同樣如此,相傳其始於戰國,盛於唐宋,與端硯齊名,有「南端北易」之說。二○○八年,易水硯製作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硯雕大師鄒洪利被確定為這一非遺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十多年過去了,如今這一接力棒,交到了鄒洪利的女兒鄒天然手中。得益於小時候的耳濡目染,鄒天然可謂是從硯台堆裡長大的。她說,兒時最喜歡的事就是撿石頭,與其他女孩子不同,她的「珍藏」都是撿來的各式石頭。父母忙於硯台事業,陪伴鄒天然的時間不多,給了她寬鬆自由的成長環境,也成就了她內心的豐富世界。鄒天然一直在參與易水硯的創作和推廣,大學時就曾組織同學們來家鄉參觀、了解硯文化。二○一二年她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到家鄉,為易水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她創新設計的手把硯、文博文創硯等系列硯,在大陸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上獲得多枚金獎。如何讓更多人認識並喜愛易水硯是一個問題。鄒天然認為:「器物自己會講故事,能給生活帶來美好。傳統也可以很時尚。當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學書法、用硯、收藏硯,就成了一種時尚和生活方式。」文化創意點石成金,硯雕藝術讓石頭成倍增值。據了解,易縣目前硯台相關行業從業人員達一萬三千餘人,年產值近人民幣三億元。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湖筆傳承人】范玲英 用柔軟羊毫填平命運溝壑 下一篇文章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在家戒會 海內外戒子行佛2025.10.2702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心能轉境2025.10.2703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4【小土豆日記】泡麵來襲2025.10.2705跆拳世錦賽 18歲劉侑芸奪金2025.10.2706台北動物園壁畫 展現野性生命力2025.10.2707【台灣媽媽在荷蘭】網路世界 不能有話就說2025.10.2708巨型卡通登維港2025.10.2709中美談妥 貿易協議框架2025.10.2710星光水岸樂園 親子暢快消暑2025.10.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湖筆傳承人】范玲英 用柔軟羊毫填平命運溝壑趙維晨 為機器人找到用武之地【自變量機器人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潛 要發展要先活下來【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公司創始人】王鶴 可批量複製是關鍵【故宮學研究院首席專家】王軍 故宮內外探文明【孟戲傳承人】李安平 孟戲人生 高腔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