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學研究院首席專家】王軍 故宮內外探文明 文/記者劉夢妮 |2025.10.19 語音朗讀 9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王軍學術著作《堯風舜雨:元大都規劃思想與古代中國》。圖/新華社王軍的書房堆滿書籍。圖/新華社王軍著作《天下文明》。圖/新華社王軍在五台山佛光寺考察。圖/新華社良渚文化神徽平面分析圖。繪圖/王軍 圖/新華社故宮太和殿外景。王軍從紫禁城及明清北京城規劃、設計,以及營建制度的研究,提出具有開創性的觀點。圖/新華社 文/記者劉夢妮來故宮工作的第九年,王軍出版了他的第三部學術著作《天下文明:紫禁城規劃思想與古代中國》。在這本書中,王軍從紫禁城及明清北京城規劃、設計以及營建制度的研究,提出這樣一個具有開創性的觀點:修建於古代中國晚期的紫禁城,其建築制度源出上古之天文與人文,直通農業文明的原點,其所承載的知識與思想體系,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這和他二○二二年出版的上一部學術著作《堯風舜雨:元大都規劃思想與古代中國》一脈相承,將目光投向遙遠的上古時期,展現中國文化驚人的連續性,並以此揭示北京老城的歷史文化價值。北京老城需要保護以《城記》而被大眾熟知,收穫讚譽,二十四年記者生涯中一次次呼籲「北京老城不能再拆了」,完成了一系列城市規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調研,王軍的工作得到各方關注。二○一六年,王軍受邀加盟故宮博物院。如今,他是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學研究院首席專家。先秦兩漢文獻、歷朝歷代史書、考古報告,以及諸多遺址的實地調查,陪伴著他,也支撐著他將中國古代文明和北京城歷史文化的研究繼續推進。從記者到學者,王軍一直保有的是對中國文化的深愛。他說,寫《城記》的時候,更多靠的是一種本能,覺得北京老城是偉大的,是需要保護的。「但它最深的內涵,當時確實做不到真正的理解。」而如今,「我已經能夠從歷史文化價值深層內涵的角度,說明白為什麼必須保護北京老城,能夠用自己的學術發現,清楚闡釋為什麼北京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王軍將此視為自己這些年的「成長」。震撼發現京城「二繩」「太震撼了,真的太震撼。」說起自己對北京城子午、卯酉「二繩」交午格局的發現,王軍連用兩個「震撼」,「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幹這種事。」二○一六年,王軍受北京市城市規劃研究院委託,完成專項課題《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文化價值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他找到了一條關鍵的「線」。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北京南北中軸線,一直以來廣為人知,但東西軸線很少被注意到。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就提到:「清宮及北平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為正中之南北中軸線……唯當時設計人對於東西貫穿之次要橫軸線不甚注意,是可惜耳。」正是這段話,讓王軍開始思考北京城及故宮東西走向的問題。那天,他翻開劉敦楨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書中刊印了清乾隆時期北京城平面圖。「這張圖好就好在,把城外的日壇和月壇標出來了,一般的北京古城地圖只標城牆裡面的建築。」鬼使神差間,王軍拿尺子一比劃,發現日壇和月壇的連接線呈東西走向,與北京城中軸線交會於紫禁城三大殿區域,非常激動。之後,他又通過航拍圖及衛星影像確認分析,日壇平面幾何中心與月壇平面幾何中心的連接線,與城市的中軸線交會於太和殿前庭院,呈現子午、卯酉「二繩」交午格局。彼時,王軍對時空問題已有研究,這讓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條東西連接線的文化價值,並用時空法式這把鑰匙,去解讀和闡釋其中包含的文化價值。考古學資料表明,中國一萬年前已產生種植農業。這意味著彼時先人已初步掌握農業時間。而對時間的測定與規劃,則需要通過天文觀測,其方法包括《周禮》記載的「辨方正位」和《尚書》記載的「歷象日月星辰」。「辨方正位」即在一塊平地上,直立一根表桿,以表桿的基點為圓心畫圓,日出與日入之時,表影與圓各有一個交點,將這兩個交點連接,即得正東西之線,再將這兩個交點的中心點與表桿的基點連接,即得正南北之線。通過立表測影可以發現:正午時分,在南北子午線上,表影最長靠北,時為冬至;表影最短靠南,時為夏至。表影往返一次即為一個太陽年週期。春分秋分,太陽正東而起,正西而落。東南西北成為春夏秋冬的授時方位,衍生出東南西北即春夏秋冬、時間與空間合一的觀念。在這套觀測體系中,表桿與以表桿為基點所畫之圓相疊加,構成漢字「中」的造型。漢字「中」表示的辨方正位定時的方法,對中國建築和城市以「中」字型布局產生了巨大影響。「歷象日月星辰」則是通過夜觀星象來確定時間。在日落或日出之際,觀測二十八星宿和北斗的運行位置,可掌握更精細的時間,為農業生產服務。「創建於中國古代晚期的都城,為什麼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就源於這套時空體系。」王軍說。古人以天干、地支表示方位,稱南北子午線、東西卯酉線為「二繩」。明清兩朝,春分在日壇祭日,秋分在月壇祭月,冬至在天壇祭天,夏至在地壇祭地。日壇、月壇的連接線與南北中軸線顯然取義「二繩」,其交會點在紫禁城三大殿區域,顯然表示後者為「中」之所在。「二繩」及其交會點確定後,時空秩序就此排定,紫禁城乃至整個北京老城的規劃設計也就出來了︱︱比如紫禁城內,文華殿在東,因為東是春的授時方位,「生長之事,文也」,「文」關乎生長,合春生之義。而武英殿建在西邊,是因為西是秋的授時方位,秋氣肅殺,陽氣收藏,「收藏之事,武也」。清代天安門廣場兩側,禮部、戶部主萬民生養,在東邊;刑部主刑殺,則在西邊。又比如北京老城,朝陽門在東,是因為春時迎日於東。阜成門在西,是因為秋時萬物阜成。整個城市的空間安排井然有序,顯示出極為嚴謹的時空法式。「就這樣,時間變成了空間的規劃師,不同的空間被時間賦予了不同的人文意義,成為知識與思想的載體。」王軍解釋,「一萬年前老祖宗馴化農作物的時候,這個知識體系就應該萌芽了,經過漫長歲月,表現在了紫禁城和北京城的空間裡面,非常偉大。」嗜書如命 書是最好的朋友走進王軍位於故宮南三所的辦公室,十平方公尺左右的房間幾乎被書填滿。書櫃幾乎將房間環繞了一圈,連窗戶都被遮擋了一部分。唯一一塊露在外面的牆壁上,掛著北宋天文圖和北京老城地圖。除了辦公桌和座椅,地上也見縫插針般堆著約一公尺高的書,書桌、書堆和書架之間,僅容一人勉強側身通過。「這還都是家裡淤出來的,我這個人就是喜歡書。」面對記者的驚歎,王軍這樣說。王軍用「嗜書如命」來形容自己,「打發日子最好的方法是讀書,書是最好的朋友」。讓記者驚歎的不僅僅是書的數量,而是這些書幾乎都艱深難啃,沒有任何休閒讀物的氣息。而這,就是王軍這些年的日常閱讀。他從一般人望而生畏的十三經中,讀出了時空法式這把解讀中國文化的鑰匙。「太史公說『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天是什麼?天就是時間,人要怎麼活著?要順時施政,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是虛頭巴腦的東西,而是春天幹春天的事,秋天幹秋天的事,不能反過來。所以讀古書,你要進入那套知識體系,它的根基是時空的測定和規劃。」他也從中讀出了深切的感動。「十三經我讀來讀去,感覺就是『活命』兩個字,那真是一種大愛,對痛苦的悲憫,對生和死的銳感,才會產生那麼偉大的知識和思想。」王軍的日常閱讀書目還有二十四史等史書,諸多考古報告,以及前輩學人們的作品集,「都是帶著問題去讀」。離開媒體前,王軍非常忙碌,但就在這段時間,他利用上下班坐地鐵的時間看書,讀完了全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不但讀,還拿筆勾畫,因為「不動筆墨不讀書」。「每天上下班路上都特別開心,因為自己的好朋友在書包裡呢,一到地鐵裡就可以打開看。到站之後會覺得,怎麼那麼快就到了呢?」王軍回憶。他至今保留著在地鐵上閱讀的習慣。那段時間,王軍還喜歡去北京市檔案館抄檔案,為自己的研究做積累。「我要求很低,一個禮拜有半天能夠在檔案館裡抄檔案,做自己的事情,就是幸福人生了。」這是他給自己定的「幸福標準線」,有時他發現自己「賺了」,因為一周能去抄一天甚至兩天檔案。那時他開始涉足中國古代天文領域,艱深的經學也曾讓他茫然無措。「我真的是琢磨了好幾次,哎呀,太難了,要不下輩子吧。但後來還是不知不覺就被它巨大的魅力給吸引進去了。」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孟戲傳承人】李安平 孟戲人生 高腔傳世 下一篇文章 熱門新聞 01【詩】 寫在秋分之前2025.10.1402昆士蘭青年成長營 個個都是馴龍高手2025.10.1303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善因妙果2025.10.1304足球場成教室 貧童踢出希望2025.10.1305六龜祕湯溫泉季 開跑2025.10.1306人間佛教青年論壇 研討共生與共榮2025.10.1307白鷺江邊小憩2025.10.1308建築的恐懼與療癒 新北美術館展出 2025.10.1309【玉子手札】擱淺藍鯨 重生獨白2025.10.1310【父母親的話】 民國初年的戀愛故事2025.10.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孟戲傳承人】李安平 孟戲人生 高腔傳世【酉陽陽戲傳承人】陳永霞 一手耕田一手戲【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建國 病原在哪裡 疾控人的戰場就在那裡【數學家】張益唐 AI時代要多學一點數學【文學音樂人】單丹的文學歌詞人生【東台髮繡傳承人】陳伯余 從傳承中走向未來 作者其他文章【文創之旅】大邑 詩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