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受訪者提供
文/記者張漫子、王若辰
足球場景是檢驗機器人的運動能力、感知算法等關鍵技術的試金石,這些能力提升後都能遷移到未來的家庭陪伴、教育等更多場景。︱︱趙維晨
八月落幕的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一場全程無遙控的機器人足球比賽火了。這支踢球的機器人隊伍來自加速進化(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這家成立於二○二三年的公司在今年七月舉行的二○二五RoboCup巴西機器人足球世界杯上,幫助中國隊(清華火神隊)首次在成人組奪冠,打破了歐美國家在這一賽事上長達二十八年的壟斷。
人形機器人在球場上激烈對抗,而商業世界看不見的競賽或許更加殘酷。
技術突破與落地盈利之間,彷彿有一道「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死循環:沒有訂單,就無力迭代技術;技術不夠成熟,就無法拿下訂單。
破局的關鍵,不在於硬體或算法的單點勝出,而在於誰能率先在「技術突破速度」與「場景適配深度」的平衡中轉動飛輪︱︱哪怕從一場足球賽、一個教育場景開始,只有讓機器人真正「用起來」,數據才會流動,成本才能打下去,技術才有機會來到實戰場。
記者:能踢足球的機器人「運動員」身上,有多少能力能遷移到生活場景?
趙維晨:足球場景是檢驗機器人的運動能力、感知算法等關鍵技術的試金石,這些能力提升後都能遷移到未來的家庭陪伴、教育等更多場景。
具體來說,運動控制層面,球場上訓練的動態平衡、敏捷移動、抗干擾能力,可遷移到家庭與工業場景的地面清理、避障等任務中;環境感知層面,球場上訓練的識別場地、腳、足球及預測運動軌跡,可遷移到工業場景的分揀、避障、巡檢任務,以及部分生活場景中;任務規劃層面,球場上訓練的傳球、射門等快速決策能力,遷移到工業場景中,就是可以處理物流倉儲的流線設計、家庭服務的動線安排等。
生活場景的任務會更加多樣、複雜、長程、隨機,機器人必須邁過從賽場到生活的挑戰。
記者:有人質疑,目前機器人的客戶和用途過多集中在科研院校及展示場景,未形成理想的商業模式,難以支撐長期價值。對此,你怎麼看?
趙維晨:從技術到場景、再到商業的閉環,在技術成熟前是很難打通的。機器人進入家庭以前,賽事為機器人找到了「用武之地」。賽事如火如荼,在其中秀出實力的機器人廠商能拿到商業訂單,從中小學到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甚至家庭都更有意願購入機器人。只有拿到訂單,打破規模化困境,才有可能反哺研發,保持進化速度,守住優勢。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