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變量機器人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潛 要發展要先活下來

文/記者張漫子、王若辰 |2025.10.26
35觀看次
字級
圖/受訪者提供

文/記者張漫子、王若辰

如果機器人短期內還無法進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那麼訓練一些娛樂能力、體育能力,也能給用戶提供情緒價值。︱︱王潛



二○二五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自變量機器人公司的輪式雙臂機器人「小量」用一雙巧手靈活製作香囊,「量子二號」仿人形機器人實現捏薯片不碎、三百六十度清潔等高難度操作。支撐其複雜靈巧操作的是自變量自研的機器人「大腦」︱︱通用具身大模型WALL-A。「一腦多用」的端到端技術,使機器人實現零樣本泛化能力。

什麼樣的機器人,才不被稱作「精密的廢物」?蹣跚學步至今,人形機器人正在取得肉眼可見的進步。然而,真正制約它走進工廠、融入家庭的並非四肢,而是能深刻理解物理世界、自主決策的「更強大腦」。沒有大腦驅動的機器人,就好比失去靈魂的一塊鐵木,只能演示、無法實幹。

超越「花拳繡腿」,機器人的再進化也許真的要從「頭」開始。

記者:過去一年,人形機器人有了怎樣的進化?

王潛:去年夏天,還有很多人形機器人「動彈不了」,到今年,多款機器人已能走路、跑步乃至打拳、踢球,並逐步開始像人一樣在廣泛、複雜、真實的世界中自主移動、感知、理解、決策並靈巧地操作物體,以完成多樣化的任務。驅動這些進化的,是算法的進一步成熟和收斂。

記者:機器人是軟硬體結合的工程。現在是「強本體︱弱大腦」的階段,還是「強大腦︱弱本體」的階段?

王潛:具身智能是顯著的「軟體定義硬體」的領域,硬體需按照機器人大腦的進化去定義、去適配。

記者:有人調侃:除了跳舞、翻跟頭,人形機器人還能幹什麼?在跑步、跳舞、踢球、格鬥中習得的能力,與機器人實際落地所需的能力,有多大的匹配度?

王潛:匹配度不大。通用的機器人能力分為運動、導航、交互、操作四個維度,操作是關係到機器人進廠入戶的最關鍵能力。這也是為什麼自動駕駛的模型無法直接遷移到機器人身上,因為自動駕駛的能力難點集中在導航與運動上,而機器人的最大難點在於複雜操作。

但換個視角來看,人形機器人公司要發展,首先要活下來。如果機器人短期內還無法進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那麼訓練一些娛樂能力、體育能力,也能給用戶提供情緒價值。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