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咖啡董事長楊進發 從製造轉進餐飲之路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2015.09.27 語音朗讀 600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楊進發(右)榮獲第二屆傑出大陸台商獎,前副總統蕭萬長(左)出席頒獎。圖/邱德祥 兩岸咖啡總裁金梅央(右)與北京太和公司戰略合作,將在北京、華北開出一百家以上大型店面。圖/陳言喬 楊進發(前排右四)邀請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前排左四)出席杭州台協十六周年慶,共同為浙江台協青年團授旗、受證。 圖/林則宏 二○一一年楊進發(右)致贈杭州絲綢畫給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感謝海基會對台商的照顧。圖/林茂仁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圖/資料照片 中秋節前夕,杭州市政府邀請台商企業負責人開座談會,除了向他們通報杭州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情況,也聽取台商的意見,相互交流。擔任杭州市台商協會會長、以「兩岸咖啡」聞名的楊進發與杭州樺桐家私集團董事長謝智通、富山工藝(杭州)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明湖等十多位台商在座談會上各自介紹創新創業、轉型升級情形,並對杭州發展提出建議。 近年來,到杭州投資的台商企業累計已有五百三十四家,總投資金額達五十點一一億美元,其中,在中國大陸擁有已突破八百家分店、其中約一百家是直營店的「兩岸咖啡」,是知名的台商餐飲連鎖品牌,也是「中國馳名商標」。二○○八年,全球最大投資銀行美商高盛集團及華生資本投資企業還投資「兩岸咖啡」三千萬美元,占有百分之二十二股份。 看準大陸中產階級崛起的內需商機,二○一四年榮獲第二屆優秀台商連鎖標竿獎的楊進發以杭州、武漢、重慶、北京等四大城市作為核心,發展直營店面,其他各省市則以授權加盟形式擴張,同時延伸「兩岸小棧」等品牌。這樣的經營策略讓客層鎖定白領商務人士的「兩岸咖啡」,去年全年營收超過人民幣三十二億元。 優勢盡失 思考轉型 目前擔任杭州市台商協會會長的楊進發,一直致力於幫助遇到瓶頸的製造業台商,轉型進入服務業,他說:「人與人之間都是在不斷的溝通下,才能建立互信,朋友如此,生意夥伴如此,兩岸亦如此。」根據他的測算,發展服務業五十年都沒有問題,最重要的是,台商以同文同種的便利和擅長文案包裝的優勢,有很大機會。 事實上,他個人於一九九○年代西進大陸發展,以製造業起家,曾風光一時,然而,一九九六、一九九七年,大陸宏觀調控後,楊進發就發現有問題了。當地人買更大機器設備,以更低價來競爭,「台商根本沒有優勢,我開始思考轉型。」他說。 當時他因緣巧合下到了杭州,看上了西湖美景,加上杭州房價十分便宜,一平方公尺只要人民幣二千元,以當時人民幣比新台幣不到四元的匯率換算,一坪大約新台幣二萬四千元,和六十年代的台灣房價一樣便宜。於是,他落腳投資房地產,積極買樓買店面。 楊進發對《遠見》雜誌記者說:「那時什麼事都不用做,買房子等著它漲上十倍、二十倍,就夠了。」 轉行需要有果斷的決策力,當時細心的他發現,很多海外客人常常抱怨商務洽談時很難找到一家有檔次的西餐廳。他想,不如進軍餐飲業,擁抱大陸服務業的巨大商機。 楊進發說,經濟起飛、商務需求是支撐大陸餐飲業發展的最大力量。「杭州店剛開業時,『兩岸咖啡』裡大多是台商找當地浙商來談生意,現在,店內超過九成是大陸本地商人。」 主副品牌 同步發展 如今,兩岸咖啡以一年近一百家左右的速度成長,現正將位於杭州總部的中央廚房、培訓學校、咖啡豆工廠及物流配送系統複製到北京、武漢、及重慶等三個核心城市,然後輻射周邊地區。在四大分區中,包括加盟店在內,每家店每周召開一次周會,各大區每月舉行一次月會,總部及各大區則是每月召開兩次經營會議,除檢討各項需要改進的工作,也藉此做到統一標準化管理。 楊進發說,未來主副品牌將同步發展,主品牌「兩岸咖啡」在大陸發展穩固後,開始往東南亞、美國發展。副品牌如「兩岸小棧」,則提供咖啡、鮮榨果汁等飲料,以及三明治、披薩、義大利麵等輕食,除此之外,選定辦公大樓集中區或百貨商場的美食專區內展店。 經營餐飲業最擔心食安問題,楊進發說:「食安是餐飲業的根本,我們必須對顧客負責,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先前台灣爆發問題油品事件引發軒然大波,兩岸咖啡卻能安然度過,絲毫不受影響,楊進發說,那是因為他一向把食品安全擺在第一位,畢竟對於餐飲業來說,「沒有安全就等於零」。走高端消費的兩岸咖啡旗下的連鎖店,對於高成本的食材一向不吝於使用,而且品牌經營時間已超過十年,深獲顧客的信任。 而除了嚴格把關食材品質,為了照顧兩岸咖啡目標群眾商務人士的需求,許多門市還提供投影、列印文件的服務,楊進發說,這才是所謂的「服務」。他認為,透過這些額外服務,兩岸咖啡甚至已經取代一些小型企業的辦公室,有任何洽談的需求,都可直接在兩岸咖啡門市內進行。 以文化為元素 即時管理親力親為 自從即時社交軟體Line、WeChat(微信)發展之後,許多企業主管紛紛設立群組傳達指令。在中國大陸擁有八百多家分店的楊進發,也透過「微信」管理,不同部門、店長,甚至是吧台的調酒師,都有專屬的「微信群」,即時掌握每家門市的營運狀況,一旦有事情發生,就會透過各種方式下達指示,以確保提供客戶優質的服務。 「把服務做好,客人相對就穩定。」楊進發說,因此,他對每一家門市都以高標準來要求,無論是食材、門市裝潢、服務。楊進發最常對員工說的話是「堅持」、「一步一腳印」,自己也身體力行。每當籌設新店時,他總是親力親為,一定親自到場確認細節。 兩岸媒體對於楊進發的印象,都是他一身輕裝,十足親民作風,在商務客來往的店裡,可能還無法一眼認出他就是董事長。 顧客的質 比量重要 曾有記者問他熟客穩定,如何招攬新客?楊進發說,杭州西湖就是他最好的宣傳舞台,去年觀光客突破七千萬、每年以百分之五持續成長的杭州,遊客熙來攘往,兩岸咖啡在西湖周邊共有九家店,可以輕易看到兩岸咖啡的招牌,是最好的宣傳。 事實上,根據國內的《中國時報》報導,楊進發從骨子裡為中國傳統文化而自豪。因此當他經營兩岸咖啡時,腦中思考的是,如何將咖啡西餐的浪漫文化與中國文化無縫結合。 報導中說,杭州西湖的美景、裝飾、色彩、小橋流水、荷花桃花等花藝布置,都是兩岸咖啡的裝修文化基調。而他所重視的店面裝潢元素,紅沙發、紅燈籠是視覺亮點,「四大美人」系列飲具、「中國國花牡丹花」餐具都是從中華文化元素衍生而來。 大陸電商崛起,記者問他是否考慮利用網路來促銷、吸引新顧客?楊進發說,對高端餐飲消費者來說,最重要的仍是現場實際體驗。也許透過短期促銷,能夠增加顧客,但他認為顧客的「質」遠比「量」來得重要。再者,未來中國大陸將會與美國一樣,整個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會愈來愈大,美國的服務業占比是百分之七十,但中國目前還不到百分之五十,未來還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但他也認同網路是台灣年輕人創業的好工具,如果有好的產品、好的創意可以透過網路把自身優點推廣出來,他很樂意幫助有意創業的年輕人。 小檔案 楊進發,1958年4月生,兩岸咖啡董事長、杭州市台商協會會長。 高中畢業開始打拚事業,27年前進入中國大陸從事紡織業,開設拉鏈工廠,全盛時期有近萬名員工,銷售量及營業收入穩坐第一,有「世界拉鏈大王」的稱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工廠雖未受到嚴重影響,然而,對局勢發展有著敏銳直覺的他,決定轉型,進軍服務業。 2001年3月,楊進發在杭州開設第一家咖啡廳,雖與星巴克比鄰而居,但認為「美式速食文化永遠不會成為中國大陸的餐飲主流。中國人更喜歡有文化底蘊的飲食,在風光秀美的西湖邊淺酌慢飲,才會是真正受歡迎的選擇。」 2003年,他成立兩岸咖啡,至今在全大陸已有800家門市,且展店速度仍在成長,喊出10年展店5千家的目標,以高品質榮獲「中國馳名商標」。 前一篇文章 巨人網絡創辦人 史玉柱 創業起頭 凡事聚焦 下一篇文章 暴風科技CEO 馮鑫不做土豪生活極簡 積極找尋網路牛人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劉家琨 40年扎根本土長成大樹 作者其他文章2016兩岸10大亮點人物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屠呦呦 青蒿素是中醫給人類的禮物暴風科技CEO 馮鑫不做土豪生活極簡 積極找尋網路牛人巨人網絡創辦人 史玉柱 創業起頭 凡事聚焦雄獅旅遊集團董事長 王文傑一手抓住兩岸觀光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