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士頓公園草地上,兩個幼童跑過去,一旁是特警卡車。孩子哪知道,跑步都會被炸死傷。圖/法新社
美國商業周刊指出,聯邦調查局能大海撈針,逮到波士頓爆炸案兇嫌,可能採用了秘密武器「新一代辨識系統(Next Generation Identification,NGI)」。這是聯調局正在進行的一套龐大生物測定計畫,能交叉比對犯罪現場的照片與影像,資料庫容量高達一千二百萬個影像。
近年來FBI投入十億美元開發NGI,希望能使辨識作業大幅加快,讓FBI能在幾秒內篩檢大量的數位化證據。這套科技包括視網膜掃描、聲紋辨別及臉部掃描軟體,目前尚未開發完成,其中部分經費將用於增設閉路監視攝影機。波士頓已經裝設,可能已經在偵辦爆炸案中發揮辨識嫌犯的功能。
生物辨識 瞳孔無法變
目前執法人員正在將罪犯的臉部照片載入龐大的網路中,不久便能用來與犯罪現場的照片進行比對。NGI最快要到明年才能全面運作,但已在好幾個州試行,且科技仍在不斷更新中。本月初加州一家公司便公開一種手持式生物測定工具,警察及邊界巡邏人員可以直接將這套工具插入iPhone手機。
NGI仍備受爭議,自由派人士擔心這套資料庫將使無辜民眾也受政府監視。參議員法蘭肯去年七月時便指出,「你可以改變密碼,可以換新的信用卡,但你無法改變指紋和面孔。除非你能辦到,否則我想大家的麻煩可就大了。」
其實,縱然能改變指紋和面孔,你的瞳孔無法改變。在阿富汗的美軍已使用掌上型「身份識別儀」掃瞄人的瞳孔,將每個人的生物資訊建檔。未來戰場上,可以快速識別某人是否他們要找的人,提供情報分析。
二○一一年塔利班挖地道,協助一處監獄的囚犯集體逃亡。剛好越獄前一個月,這些犯人做了眼部掃瞄、臉部記錄。因此越獄一個月後全部抓回。
阿富汗人口三千萬,已有一百五十萬人的生物資訊建檔,主要是十五至六十四歲「適於戰鬥年齡的男性」。伊拉克也收集到兩百二十萬人資料。申請公職,特別是軍警,都需提供生物資料。生物資料還會傳回美國,進入聯邦調查局、國土安全部的資料庫。
二○○四年,美軍在伊拉克首次推廣生物掃瞄,村落男人被叫出門,公車被攔下,所有男人下車,接受眼球掃瞄。
強行收集生物資訊,嚴重侵犯個人隱私。阿富汗人便抱怨,接受掃瞄後便列入某些黑名單,申請簽證或工作時,無故遭拒。負責生物識別的軍官則表示,「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政策,確保人民的權利得到尊重,這項技術不會被濫用。」
我要尋人 谷歌有專頁
另外,波士頓爆炸案後,手機通信一度故障,谷歌公司快速響應,提供另一種找到親友的方式,即啟動尋人服務Person Finder,受到高度讚揚,認為這是「科技的力量適時滿足了實際需求」。
爆炸後兩個小時,谷歌推出尋人專頁,包含「我要尋人」和「我有某人消息」,不同訴求的人可以分別點擊進入,輸入姓名等資料,然後由谷歌進行匹配。它支持四十多種語言,並允許嵌入新聞機構、非營利組織等第三方網站,以便擴大傳播面。
生物辨識系統尋找敵人(嫌犯),也可以辨識死難者;谷歌(包括中國的百度)則提供尋找親友的管道,在戰爭或天災中,科技救助(儘管有爭議)提供了一定的正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