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畫框】一朵雲,行進京都──日本首展小記

文/江心靜 |2025.09.02
85觀看次
字級
〈雲的一百種表情之一〉書藝作品融合不同字體和技法,表現現代人多重雲端分身。攝影/林存青 圖/江心靜
「一朵雲的行進──江心靜創作發表展」在日本京瓷美術館展廳展出水墨、書藝和裝置作品。攝影/林存青 圖/江心靜

文/江心靜

一朵雲,潮溼的記憶,

仰望天空的眼,

奔赴遠方,

雲的影子,被柳川拽在手心。



這是我展前寫下的一首詩,也是一段回望與前行的線索。

櫻花盛開的京都,春風輕拂。歷經大幅整修後重新開館的京瓷美術館,以融合古典與現代的姿態,吸引世界各地藝術愛好者。「一朵雲的行進——江心靜創作發表展」隆重登場,學者、藝術家、收藏家與觀眾如潮水般湧入典雅寬敞的挑高展廳,欣賞台灣藝術家的當代水墨。

京都曾是年輕壯遊美感的啟蒙之地,這次帶著歷經十年返鄉創作的成果重返,衷心感謝所有的機緣。回顧2020年,為了擁有更大的畫室移居山林,面對大甲溪。清晨的雲霧、午後的晴空、黃昏的驟雨成為創作日常,院子裡,彎腰撿起五葉松針做筆,畫雲,也畫心。

東京藝術大學名譽教授坂口寬敏先生造訪山居後說:「那一刻,創作的靈感如光影閃爍,彷彿置身於充滿創造力的磁場。心靜的單車環球之旅,如同在地球的曲度上彩繪;就像她的平面繪畫與現代舞身體表達,無不在四維的時空中展現著創造性發生的時間、空間與記憶。在體現日本精神的京都,我期盼她的作品為觀者開啟新的視野,找到心靈的共鳴。」

展覽以「天上」、「人間」、「雲端」三區呈現——右側牆面為象徵「天上」的「思網」系列,銀輝藍的色調宛如星空深處與海底祕境。京都一位住持在〈人類紀浪潮〉前靜靜凝望許久,低語:「我在畫中看到了植物、動物、人類、萬物……極大的悲憫環繞其中。」旅居京都的藏家則說:「明快俐落的抽象語彙,有放眼國際的實力。」

左側牆面是象徵「人間」的「道隱」系列。超過四米的〈失聲畫眉之歌〉長卷以春日粉櫻與青綠交織,融合滴流、墨染、拓印、浮水印、現成物壓印與甩點等多樣技法。一位日本書畫家驚喜地說:「這畫面像夢中再次經過哲學之道。」那是一種熟悉又抽離的凝視。

中央展區呈現「雲端」意象,長卷與書藝交錯並陳。〈雲氣動九天〉在展櫃中如書案般展開,一位京都策展人說:「這不是在看風景,而是行走在雲端中的時光隧道。」兩側牆上的〈雲的一百種表情〉以多變筆勢詮釋「雲」之字形與氣息,如同現代人在實體與虛擬之間穿梭的多重身份。一位沖繩茶館主人仃足許久,感動地說:「原來書法可以這麼自由,有人的氣息與感情的波動。」

行為裝置〈為你奉茶〉源自我未能回報阿嬤的缺憾。自小受命運多舛的阿嬤疼愛,養成無畏的性格,卻無從表達感謝,這件結合了台灣茶藝與個人情感的作品,在京都激起意外共鳴。

精心打造的茶席前,邀請觀眾以茶為媒,為生命中重要的人奉上一杯無形之茶。

有位安徽小姐在閉館前十分鐘走進展場,看見茶席後急道:「請等我一下,我奶奶在一樓!」她奔跑穿越美術館,帶著年邁奶奶回到席間,三代同堂在奉茶中落淚,那一刻,家人之間的情感,透過茶緊緊相連。

這些溫柔又強烈的反應,深受觸動,始終相信藝術最終回歸的是「人」,是情感的通道,知覺的探索。

在當代語境裡,「雲」也代表雲端,是資訊流動與感知擴張的象徵。在全球化技術洪流中,透過詩書與水墨,重新連結人與自然、人與身體、人與時間。

一個展覽是一次邀請,邀請觀者來雲裡坐坐,來聽畫裡的風聲,來看那沒有形狀的形,也許會在某一筆留白中,看見那道你不曾凝視過的光。

我是一朵雲,仍在行進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