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豫章先生,是蘇門四學士之一,曾被貶為涪州別駕。
據稱,楊貴妃所食荔枝都出自涪州,且黃庭堅與蘇東坡都非常推崇的唐代詩人白居易也喜吃荔枝,甚至還曾請專人繪製荔枝圖冊並作序文。
白居易,字樂天,曾作過忠州刺史。黃庭堅為涪州司馬時,王聖塗剛好守忠州,王因仰慕白居易,於是將他在忠州時的宴遊、觀賞、詠歌之地,經過仔細考證,恢復舊跡,並請黃庭堅做記。
於是,黃庭堅有〈忠州復古記〉一文,收錄在《豫章黃先生集卷十七》中,原文有如此一段:
……(樂天)其在州時,詩見傳:東樓以宴賔佐(輔佐、幫忙的人),西樓以瞰鳴玉溪,登龍昌上寺以望江南諸山,張樂巴子台(又稱巴台,在忠州城東,傳說是古時巴國國王所建)以會竹枝歌女,東坡種花、東澗種柳,皆相傳識其處所,於是一花一竹皆攷(考)於詩,復其舊貫(舊有的制度或法則),種荔支數百株,移木連且十本,忠於一時,遂為三峽名郡。聖塗乃以書誇涪翁曰:為我記之……
由這些作為可以見到,他們對白居易的仰慕之情到了何種地步。
因此,黃庭堅既然到了涪州,怎有不喜歡荔枝的道理?故而他在涪州期間,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荔枝詩篇。
比如有一次,寓居江津的李任道邀請黃庭堅前去吃荔枝,黃庭堅與其唱和,寫下〈心舟亭次韻李任道食荔枝有感三絕〉:
其一
一錢不值陳衛尉,萬事稱好司馬公。
白髮永無懷橘日,六年惆悵荔枝紅。
(注:陳興霸酒後常罵古偽豪傑不值一文錢;司馬徽不談人之短,莫問好惡,皆言好;陸績六歲,作客歸來,為母懷橘三枚。)
其二
今年荔枝熟南風,莫愁留滯太史公。
五月照江鴨頭綠,六月連山柘枝紅。
其三
舞女荔枝熟雖晚,臨江照影自惱公。
天與蹙羅裝寶髻,更挼猩血染衣紅。
(注:唐時,浙東國進獻舞女二人,喜食「荔枝榧實,金屑龍腦之類」;惱公又作惱人或惱天公,李賀有〈惱公〉詩;蹙羅指微皺的絲羅,寶髻是盤在後面的頭髮。)
至於蘇東坡,於宋哲宗紹聖元年被貶嶺南。隔年四月在惠州第一次吃到嶺南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詩,對荔枝讚不絕口。雖然有人認為,拿水果比海產有點奇怪,但我想蘇東坡只是要藉此讚賞荔枝的美味罷了!
在惠州期間,蘇東坡也寫了不少有關荔枝的詩作。除了上列一首,最有名的是〈食荔支二首並引 〉:
引言:
惠州太守東堂,祠故相陳文惠公,堂下有公手植荔枝一株,郡人謂將軍數(有將軍的氣數)。今歲大熟,賞噉(啖)之餘,下逮(及)吏卒。其高不可致者,縱猿取之。
第一首
丞相祠堂下,
將軍大樹旁。
炎雲駢火實,
瑞露酌天漿。
料紫垂先熟,
高紅掛遠揚。
分甘遍鈴下,
也到黑衣郎。
(注:駢,相連並列;鈴閣之下,有警至則掣鈴以呼之,指侍衛、門卒或僕役;黑衣郎指低階官員,東坡自稱。)
第二首
羅浮山下四時春,
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注:盧橘即枇杷。)
尤其最後兩句更是家喻戶曉,自宋以來,幾乎已經成了嶺南荔枝的代言名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