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遭誤解 瑪丹娜要用對方法!

戴定國  |2013.04.21
1427觀看次
字級
瑪丹娜訪問馬拉威卡松古省的小學,被熱情的小朋友圍繞歡迎。圖/路透

美國流行樂天后瑪丹娜四月初帶著女兒蘿狄絲、兒子洛可及養子大衛班達、養女梅西詹姆斯到非洲馬拉威,視察她與慈善機構合建的校舍。這是瑪丹娜首次帶梅西與大衛回到他們的出生地,梅西的親生外婆與舅舅看到滿八歲的她,也忍不住掉下眼淚,「謝謝瑪丹娜帶她來與我們團聚。」

瑪丹娜也領著孩子們走進教室,與學生一起上課,感受學習氣氛,順便視察她在這裡設立的十所校舍。當地村民為表示歡迎,興奮地圍著他們唱歌跳舞,瑪丹娜也入境隨俗,以非洲話感謝村民的款待。

不過,一星期後,馬拉威猛烈抨擊瑪丹娜,指責她上週造訪她的慈善團體贊助的學校時,期待獲得「感激」與貴賓禮遇。總統班達的政府表示,瑪丹娜認養了兩個馬拉威孩子,似乎就要馬拉威「永遠感激」,讓人感到「奇怪且沮喪」。

行善 要求貴賓禮遇?

班達政府在四頁聲明中表示:「就一般意義而言,善行是不求回報且匿名的,否則就不是善行,而是別的東西,最接近的意思是勒索。」五十四歲的歌手瑪丹娜,此行首度在機場未獲貴賓禮遇。

這份具有高度批判性的聲明說,瑪丹娜的名氣不意味她應該獲得「國家級禮遇」,她就像未獲官方邀請的「其他旅客一樣」。聲明也說:「她告訴全世界她在馬拉威建學校,但實際上她僅是捐建教室,和某些人認為她應受到國家級禮遇不符。」

瑪丹娜的慈善組織經理尼爾森說:「瑪丹娜是馬拉威最大的個人慈善家,我們有些意外,總統利用職權謀取她妹妹歐龐約的財務利益。」他表示:「我們將持續資助計畫,協助馬拉威兒童,這個國家每天都有數以百萬計兒童在受苦。」

不過,馬拉威政府否認歐龐約和瑪丹娜建校計畫管理不當有關。

領養小孩 被罵偷小孩

瑪丹娜行善不落人後,但也有遭人非議之處。如她被爆身價高達十億美元,卻讓酗酒的哥哥流落街頭。她創立的「提升馬拉威基金會」(Raising Malawi)在當地協助蓋了十所學校,卻被批評只是捐建教室,到底事實如何?馬拉威總統班達的妹妹歐龐約究竟又涉入什麼瓜葛?外人難一窺究竟。

瑪丹娜素來爭議頗多,「提升馬拉威基金會」立意甚佳,但領養小孩曾被抨擊是「偷小孩」。

二○○九年,瑪丹娜要再領養馬拉威女孩,替三歲半的馬拉威養子大衛添同鄉玩伴。她到當地法院,希望快速通關,帶四歲的梅西詹姆斯回紐約。但法官一度將她的領養申請駁回,延期審查;梅西的外婆則痛批她「偷」小孩。

集郵媽媽 沒人稱讚她

梅西的生母雖已過世,但還有外婆、舅舅等家人,他們堅決反對瑪丹娜帶走梅西。兒福團體也呼籲:「孩子留在自己的國家最好,把貧童帶走,不能解決貧窮問題。」勸瑪丹娜別當「集郵媽媽」。

瑪丹娜自詡領養是行善,不了解為何沒人稱讚她。但也許馬拉威的兒福團體說對了,瑪丹娜究竟要解決一個孩子的貧窮問題,還是這個國家的貧窮問題?她為何不領養孤兒,而硬要領養尚有至親家人的女童?瑪丹娜還買地,打算興建女子學校,但當地居民卻因此被迫放棄土地,他們開罵:「我們被告知今年收成後不得再耕種,房子也會拆掉,卻沒人提到補償。我們要搬去哪裡?」

二○○七年,瑪丹娜的紀錄片《密不可分》(I Am Because We Are)出人意料在以色列的一次兒童慈善活動中首映。這部電影非常感人,焦點放在馬拉威貧窮、痛苦的兒童身上,大批兒童因愛滋病失去雙親,只得露宿街頭。

瑪丹娜多年來關心馬拉威的兒童是事實,行善是好事,但行善的方式可以更理想些,這也許是瑪丹娜思慮不周的地方。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