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羅佛像上有著希臘兩撇鬍與波浪捲髮的風格。圖/維基百科
佛陀的護衛金剛手菩薩,造型就像希臘神話人物海克力斯。圖/維基百科
文/王文靜
最早的佛像,長得像希臘人深邃的五官、高挺的鼻梁,還有波浪的捲髮,甚至有兩撇鬍鬚,袈裟是古希臘式的長袍……。
為何最早期佛像會像似古希臘神像?在大英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等世界各地博物館,甚至台灣故宮,都有專藏著古老的它們。
故事要從一位希臘年輕人說起。
三十歲,已建立橫跨非洲、亞洲、歐洲的龐大帝國,疆土從亞得里亞海直至印度邊界,被認為是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他就是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在戰場上幾乎未被擊敗的他,征服波斯帝國後,為了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繼續東征,入侵印度,建立殖民地,並興築希臘式城池、雕刻希臘神像。於是,當地印度廟與希臘神殿並存。
亞歷山大的帝國解體後,雖然在亞洲希臘人不再是統治者,但沒有撤離,當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遣僧侶向外傳教,其中就有希臘血統的僧侶。西元前二世紀初,孔雀王朝盛極而衰,分裂為很多國家,希臘後裔再度征服印度西北部,再次成為印度統治階層,有的甚至皈依佛教。
其中,一位希臘人成為古印度十六國「犍陀羅」
(梵文Gandhālaya,位處古印度的西北部,即今天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一帶)的君王「彌蘭陀」(Menander,約在西元前一五五年到西元前一三○年間統治印度),是第一位「外族君王」皈依佛教。他在亞歷山大去世一百五十多年後,登上印度的歷史舞台。有一部佛經《彌蘭陀王問經》,紀錄了他與佛教高僧那先比丘的對話,彌蘭陀王提出一連串「哲學難題」:我是誰?真有輪迴嗎?人死會升天嗎?智慧對修行的作用是什麼……。
原始佛教時期,沒有佛像,人們以足印(佛的修行之路)、菩提樹(佛覺悟之樹)等作為象徵。但是,信仰佛教後的希臘人導入雕像工藝,改變這一切。
大乘佛教興起,以「普度眾生」為修行宗旨,腳印、法輪、寶塔或菩提樹已經無法滿足弘法需求。佛,是什麼?佛,長什麼樣子?在這種情況,雕塑阿波羅神像的工藝,運用到了佛像。
誰都沒見過佛,佛的樣子就長在希臘工匠的刀斧之間,變成高鼻子,穿上希臘袍子……。這就是最早的佛像。
二千年後,人們早就遺忘了這段希臘化佛像的歷史。十九世紀,英國殖民印度時期,考古學者在古代犍陀羅國區域,發掘出大量二千年前的佛像,於是就以所在地「犍陀羅」命名,一批批出土的佛像與浮雕,被送到倫敦大英博物館、巴黎吉美博物館。人們大為驚訝,為何佛陀竟然長得類似希臘天神,捲髮、五官深邃?這引發「佛教藝術是否受到希臘影響」的辯論,後來,法國學者阿爾弗雷德‧福什(Alfred Foucher )認定,他們並非印度本土自發產生,提出「犍陀羅藝術起源於希臘化藝術」的論述。
亞歷山大死時,才三十三歲。二千四百年前的這位希臘帝王,以如此短暫的生命創造不可思議的擴張版圖,成為歷史上第二位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王。雖然他遠征之舉,無力進一步將印度納入古希臘版圖,但兩個古文明在相遇後,發生不可思議的交流,希臘移民與希臘藝術在遙遠的東方發酵。
有些事,久了,就理所當然。譬如我從沒想過,佛教的初始,並沒有佛像,而刺激佛像產生的,竟然是歐洲人。從希臘到印度,兩個文明原來曾經如此緊密。下次拜佛時,記得了,古老的佛像是這麼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