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句。段落。章節

文/石德華 |2025.09.04
190觀看次
字級
大碑「善養所碑記」刻於咸豐二年(1852),因風化嚴重而難辨全文。圖/石德華
無彩繪,簡潔的關帝廟。圖/石德華

文/石德華

正殿陪祀是關平、周倉,殿內立有赤兔馬、青龍偃月刀,這一座廟,你不必思索就會脫口﹕「關帝廟﹗」

民生蒸騰、人車絡繹的彰化第一街走到此,只覺這關帝廟真像紅塵裡一個優雅的斷句,一處從容的換氣。

是清代官建的武廟,規格樸實,一派簡潔雅正。縣定三級古蹟。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原建於南門,經毀損重修,後遷至現址,於嘉慶五年(一八○○)落成。廟內存有「創建關帝廟記」與「重修關帝廟記」二石碑。「創建關帝廟記碑」且是彰化市最老的石碑。

關帝廟沒畫門神,三川殿正門兩旁的兩扇大型卯榫金錢窗櫺,全用卯榫木條拼接而成。廟裡主祀關聖帝君,建廟原為融和漢人與平埔族人,後來關羽除了忠義精神,也是民間信仰中的武財神,這金錢窗有著一本萬利的吉喻,而彰化第一街是商業街,於是很多商家都祭拜關聖帝君,既經商忠義,也希望財多獲利。

沒有華麗的彩繪、複雜的配件,關帝廟裡神像大,古文物獨特又可觀。三川殿內的通梁斗座與斗拱間,巧妙伸出兩根象鼻出拱捧起盤子,盤子裡刻有桃子、石榴、鳳梨、佛手等,比喻「太平有象」、多子多福多壽等興旺之意,這「雙象捧壽」木雕是關帝廟特色,是全台僅見的工藝。

正殿神龕中間的上方,刻有五隻仙鶴齊飛,嘴上啣著一根上上籤要分送到人間,這分深遠的寓意,不正是普世人間最迫切的共同渴望?

神龕右側的透雕作品,刻有盛開的茶花,及幾隻錦雞,寓有「錦上添花」的祝賀喜氣。

那把青龍偃月刀是二○○三年山西解州祖廟所贈,全台唯一。青龍刀的「鋒利」,與商場的「利」相通,說明牌上遂寫有一句台語﹕「摸刀頭起大樓,摸刀身得萬金,摸刀尾賺嫁妝。」

後殿主祀文昌帝君,主神原是孔廟旁文昌祠的文昌帝君,日治初期文昌祠遭拆除,孔廟管理人彰化宿儒吳德功,為維持儒學傳統文化,將文昌帝君移奉於關帝廟祭祀。大正六年(一九一七),吳德功與楊吉臣、黃臥松、楊鏡湖……等人,於關帝廟文昌殿創立日治以來第一個文社「崇文社」,吳德功為首任社長,此處因而文人聚集,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也是社員。「崇文社」推廣漢文、提振道德,關懷社會議題、施政措施,經常舉辦徵文,以「挽救世風之事,扶持名教之端」,呈現新時代交替下,傳統文人在新舊之間,所嘗試的護守、調適與轉化。

而如果關帝廟像彰化第一街一個優雅的斷句,崇文社會像另起的一個段落,那,關帝廟虎邊,廟牆外的「善養所碑記」,就會像是再起的一個章節。

外牆上,原嵌砌有一大一小二個碑文。小碑刻於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從拓本內容看是「嚴禁抬棄病患暨強橫投棲善養所碑記」,當時知縣魏一德,嚴禁遺棄病人或強橫將病人送至善養不醫治的惡習。大碑「善養所碑記」刻於咸豐二年(一八五二),因風化嚴重而難辨全文,二拓本現被文獻館典藏。

「善養所碑記」拓本於文化部典藏網上的藏品描述﹕

本物件為西元一八五二年(咸豐二年)生員吳桂芳所撰,詳述善養所沿革、重修紀事、勒石示禁、善養立規諸事,並明「積善之家有餘慶」的大義。文末銘記捐題,以彰善行,並垂諸不朽。

清領時代彰化縣城有四大慈善機構,一是養濟院,二為留養局,三為育嬰堂,四是善養所。善養所主要是收容行旅病者,位置在關帝廟南側牆外小巷旁空地。

此碑記存了清領時期的社會福利,以及彰化城民間慈善機構的歷史。吳德功的古文〈善養所碑記〉,為「善養所」做了更多補充﹕渡海來台的先民,常有人病困或客死他鄉,南街吳爵人心生不忍,於是倡建「善養所」,「生者捨藥而施茶,死者掩骼而埋胔」,多年後,經費短缺,「善養所」難以維續,荒涼如鬼屋,吳爵人第七代子孫吳澄善是吳德功的朋友,委託吳德功重建「善養所」,吳德功出資募資結合人脈,協力使「善養所」煥然一新。

日治時期,死者需有醫院開立的死亡證明書,這使「善養所」的部分業務有窒礙,吳德功遂將「善養所」與「慈惠院」合併,且將「善養所」內的男女神魂牌位,也請入院內奉祀。不只自己捐款、募款,也運用官方資源,獲取更多補助,俾以濟助更多貧苦無依的人。

日升,月恆,斑駁古碑在,紅牆依舊,知道「善養所」的由來,讀過吳德功的文章,感受這麼多人與人之間顧與惜的故事,這「關帝廟南側牆外小巷旁空地」,昔時「於廟邊建瓦屋」二間,現在是彰化市「民權社區活動中心」,這一點都不起眼走快了還會錯過的平常小巷弄,怎麼就如此令人徘徊遲遲、流連再三了起來。

吳德功(一八五○~一九二四年),號立軒,彰化仕紳,曾為清朝生員,經歷清領、日治兩個時代統治。一生撰寫歷史、創作詩文,致力儒學漢文的學習與推廣,積極參與教育事業、社會慈善工作及對弱勢族群的照顧。不僅「善養所」,彰化「育嬰堂」、「節孝祠」的經營與重建,他都是一個有力的主事者。

文人具備且散發這樣大的社會參與能力,並不多見,但對吳德功而言,最難的應該是在兩個政權轉換下的處境抉擇。一八九五乙未年,吳德功參加抗日,擔任供應義軍糧餉及輜重的工作,兵敗後,他舉家避難鄉間,這期間,疫病流行,吳德功的兒、妻、母、弟並家族多人病逝。他經歷自己生離死別的痛苦,也親見百姓在戰爭、疫厲下的慘況。後來日方因其聲望,多方敦請他出仕,他選擇了和日本總督府合作。

我想,國族認同是一種選擇,人道關懷也是,孤注執一是,超越也是,明是一種選擇,暗也是,在兩個時代中,他善用自身的影響力,而都以地方社會事務為處事重心,尤其對公益慈善事業,自己出錢出力、運用資源之外,常能順勢利導以成事。在天都已厭的戰亂後,他一定想望一種新秩序,讓他去實踐他從沒改變過的一以貫之的理想抱負,他讀儒學、寫歷史、觀世變,我想,他於生命中一定有比明哲保身更細膩更深邃的體悟。

彰化成功路二四九號,「立軒閣文化廚房」,是吳德功昔日北路總署邊總爺街的故居,以吳德功的字號「立軒」為中式餐廳命名。這一帶昔稱「吳厝」,餐廳緊鄰的就是吳厝公廳。

吳德功故居是百年老屋,彰化第一棟洋房。設計師掌握老屋的歷史意義,不做室內設計,是在原本的人文氣息空間帶入餐廳機能。空間用低色度水泥原色,視覺上不張揚,不抹去時光痕跡,保留住原有的天井、水池與杉柱、後花園,讓時光與記憶在新與舊之間優雅彳亍,一如「立軒閣文化廚房」也娉婷從容於在地小吃與豪華大宴之間,廚師來自「鼎泰豐」,他讓彰化人有了新選擇,那是以前得專程要去到台中找才能有的用餐享有,那種文化與廚房,氛圍與食物,家常與講究之間,剛剛好的精緻。

我第一次走出「立軒閣文化廚房」,所說的一句話是﹕「沒想到彰化會有這樣的餐廳。」

(本文節錄自《半線走讀散步策:走走彰化三○○邑》‧晨星出版社‧十一月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