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議院重量級議員馬侃批評,朝鮮半島危機日益惡化,可能擦槍走火引爆武裝衝突,中國大陸卻未運用其影響力勸阻。馬侃說:「中國掌握解決北韓問題的鑰匙。如果願意,中國有能力切斷北韓的經濟。」
持有類似質疑的人不只馬侃,中國也不是全無表態。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通電話表示,中國嚴重關切朝鮮半島當前的緊張勢態,反對任何爭端一方「在中國門口鬧事」。這話說得可大可小,「小」是單指北韓,「大」則指美國、南韓,甚至日本,警告意味甚濃。
王毅說,中國立場十分明確,不管局勢如何變化,都應透過對話解決,堅持推進朝鮮半島的無核化,維護半島和平穩定。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羅伊斯則透露,北韓頻頻挑釁,中國政府也很惱火。
北韓叫囂 為國內動盪
美國奧伯林學院教授賈格爾指出,北韓這麼做主要是因為國內考量而非國際政治:金正恩之所以攪動民眾對外國威脅的恐懼,主要是為了緩和國內的政治動盪。
賈格爾提醒道:「這種挑釁言辭及北韓上月進行的第三次核試,都屬於上世紀九○年代的模式。當時冷戰結束,北韓經濟面臨崩潰,長期饑荒和國際孤立,使北韓開始對愈來愈依賴中國這一事實感到極度擔憂。」
中國政府數十年來的外交及財政支持,當然對北韓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馬侃的批評正是基於這個背景。但二○○二年中國在北韓的影響進入新層面,啟動野心勃勃的「東北工程」,表面是為了使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和遼寧)與中國其他地區更融合,但很快就明白了,該項目還計畫改寫兩韓歷史。
爭議焦點是高句麗的歷史。高句麗是公元三世紀至七世紀期間,朝鮮半島的三個王國之一,其他兩個為百濟和新羅。中國學者聲稱,由於高句麗的部分歷史疆域位於現在的中國境內,其歷史應當列入中國歷史的範疇,而不屬於兩韓歷史。
賈格爾指出,這個歷史爭議引發了深遠的政治後果。南韓指責稱,中國政府宣稱高句麗屬於中國古代史的一部分,目的在藉此削弱北韓的合法性和政治權威。
南韓統一派 人數日減
南韓人對國土分裂充滿歷史與現實的矛盾,上世紀九十年代,超過八成的南韓人認為有必要統一;到二○一一年,這個數字降到五成六。如今,只有五分之一的十三歲到十九歲的青少年認為統一是必要的,這只是他們父祖輩的一小部分。但對北韓糟糕的經濟或統一可能將帶來的巨額代價,沒有多少南韓人心存僥倖。
在南北韓距離日益擴大的同時,北韓與中國愈來愈近。
二○○九年,中國政府公布一項針對北韓的經濟發展計畫,涵蓋中國的長春、吉林和圖門市,涉及被俄羅斯包圍的廣闊區域。北韓同意租借羅津市的海港,還同意開展各種經濟發展項目。羅津是通往太平洋的入海口。
到二○一一年,中國在北韓的投資總額超過了六十億美元。據估計,北韓目前有九成的能源、八成的消費品及四成半的食品都由中國提供。北韓日益變為中國東北「第四省」,成了金正恩面臨的緊迫問題,他該如何說服民眾,即使面對中國的「友好」侵蝕,主體思想也能屹立不倒。
然而隨著貧困加劇,北韓大眾、精英階層聽到的宣傳,與他們的現實生活差距愈來愈大;北韓自力更生的信念變得日益薄弱,讓平壤政權感到恐慌的正是這一點。
賈格爾指出,金正恩執政後,在努力鞏固自身權威的同時,還要讓北韓民眾相信,中國能理解平壤困境,因此中國一邊開發北韓,一邊也在防止新政權從內部瓦解。
賈格爾說,北韓言辭激烈的威脅「只是一個正在瓦解的政府所發出的噪音而已,它已經清楚認識到自己大限將至。」這只怕未必。
北韓核試後,北京耐心的確受到考驗,中國也同意聯合國對北韓實施經濟制裁,但北韓是中美兩強在朝鮮半島的緩衝區,金正恩政府對中國關係重大,不能徹底停止或收回支援,也不能讓北韓從內部瓦解。
北韓 未必有緩衝作用
不過,中國網絡上的主流意見沒這麼「友好」,網友擔憂北韓擁核對中國的潛在威脅,認為對北韓政策應基於中國國家利益,不能受虛假的意識形態牽制;何況現代戰爭形態下,北韓對中國不具備戰略緩衝作用,反而是國際道義和利益的負資產。
中國像如來佛,北韓像手掌心的孫悟空,這把戲會怎麼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