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樞機主教伯格里奧獲選新教宗,阿根廷人一得知,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立刻響起如雷掌聲。阿根廷是以羅馬天主教為主的國家,民眾紛紛蜂擁到教堂,有些人感動落淚。
退休檢察官羅巴托說:「希望他改變梵蒂岡奢華現象,引導天主教走向簡樸,更接近教義的方向。」一名婦女高喊:「這是對阿根廷的祝福。」出版商霍爾說:「這對南美地區可說是一大加分。」
看心理醫生 很時髦!
宗教讓人內心平靜、祥和,懦弱者得到勇氣,失敗者得到鼓舞,犯錯者得到寬宥與救贖。新教宗來自阿根廷,這裡的人是否可以得到更多宗教的正面力量?
這麼問,是因阿根廷人特別依賴心理醫生,心理醫生所佔的人口比是美國的七點三倍。有些人甚至一星期要掛兩三次心理科門診,比看感冒還頻繁;人們願意在心理醫生面前袒露自己的靈魂,可能更甚於上教堂。
紐約時報去年八月報導,儘管精神分析療法在各國式微,但在阿根廷仍盛行。即使飽受經濟衰退、通貨膨脹之苦,許多人依然清楚知道他們要什麼:大量的精神分析。
據統計,阿根廷每十萬人擁有的心理醫生從二○○八年的一百四十五名增長到前年的一百九十六名,美國則是每十萬人擁有二十七名心理醫生。
一個建築工人說:「講到挑選心理學家,我們就像尋找完美香水的女人。試試這個,試試那個,最終總能找到合適人選。」二十九歲的心理醫生蒂齊亞諾說:「每周看兩三次心理醫生,在阿根廷沒什麼見不得人的。」過去八年她本人也一直在接受心理治療,「這樣做很時髦。」
首都:弗洛伊德別墅
紐約時報報導,布宜諾斯艾利斯這個綠樹成蔭的地區,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弗洛伊德別墅」,這不僅是向這位精神分析之父致敬,還是對心理醫生的認可,他們聚集在市區格爾梅斯廣場附近,在優雅的街道兩旁建築裡進行心理諮詢。
紐約時報記者描述道,來到劇院區,兩部戲正在上演,每天晚上大排長龍,一部是《弗洛伊德的最後對話》,另一部是《強迫症》。隨意走進書店,心理疾病及治療方法的精裝書比比皆是。
精神分析不僅針對阿根廷的富裕階層,部分工會的保險計劃也包括每年幾十次的心理諮詢。精神分析基金會表示,若患者無力付費,可以做義工來交換,比如修家具、做飯或刷牆。
諮詢費用最低為每小時十五美元(約台幣四百五十元)。有些阿根廷治療師增設網路服務,通過Skype電話等技術提供諮詢。阿根廷心理學會表示,每周看兩次心理醫生,大部分人負擔得起。
看心理醫生 為什麼?
阿根廷電影《在人海中遇見你》講述了人們在首都膠囊公寓中的生活,並提出需頻繁看心理醫生的理論。其他人從阿根廷歷史尋找解釋:阿根廷曾比許多歐洲國家富裕,但昔日輝煌不再,讓國民悲傷。
有些人說,這個國家長期受抑鬱症影響。從移民史看,阿根廷人大都來自歐洲,具有從歐洲思想汲取靈感的傳統,包括一個世紀前的弗洛伊德心理學。其他人把精神分析的吸引力歸結於阿根廷的音樂,比如探戈,這種舞蹈能探索黑暗的主題。阿根廷甚至有稱為「心理探戈」的學說,探討把精神分析和舞蹈做為「自我轉變」的手段。
普通阿根廷人都可輕鬆運用心理學術語,滔滔談論弗洛伊德和榮格理論的差異,在其他國家,這是心理學家的專利。人們對心理學的尊重延伸到各個領域,心理學深入不同的國家機構。打開阿根廷的報紙或文化副刊,上面的漫畫充斥精神分析術語。
去年四月,阿根廷總統費爾德斯和內閣部長抽出時間,會見世界精神分析學會的領導人,當時他們正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會議。心理學家賽因克曼說,「阿根廷人喜歡看到位高權重的人飽受折磨,尤其是那些讓我們遭受痛苦的人。」
如今,「教宗跟我們同一國」,阿根廷人,還需要這麼頻繁看心理醫生嗎?
高官看精神科 阿根廷人救贖?
為什麼阿根廷心理學家賽因克曼說,「人們喜歡看到位高權重的人飽受折磨,尤其是那些讓我們遭受痛苦的人」?
阿根廷經濟惡化,通貨膨脹不斷飆升,加上嚴格匯率管制,增加外國企業運營成本,對投資阿根廷裹足不前。本月,因未能與阿根廷政府就優惠政策獲得共識,全球採礦業巨頭「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宣布暫停在阿根廷投資鉀礦,預期造成六千多人失業。
二月,阿根廷政府宣布凍結物價兩個月,廠商囤積居奇,首都買不到土司麵包、麵粉和糖,一般城市也面臨油和茶葉短缺。經濟學家批評政府沒有對症下藥,凍結物價只會帶來負面影響,無法化解長久的惡性通膨;而政府加速發行貨幣,更導致幣值貶不停。
去年十一月,阿根廷爆發大規模示威,數十萬群眾走上各大城市街頭,不分男女老少敲著鍋盆「要經濟、顧飯碗」,更高舉「自由」、「新聞自由」、「尊重」、「反對貪汙」海報,抗議在經濟停滯、通膨破表下,費南德茲總統採行的政策,包括限制進口、對美元設限、禁止購買外匯保值、箝制新聞自由與犯罪率居高不下。
費南德茲透過全國聯播強調,政府所有的經濟政策都是為了挽救阿根廷,以便走出二○○九年以來的世界經濟衰退。她說:「即使在最糟糕時刻,也絕不能放棄改善教育、振興工業和興建住房的改革,這才能彰顯一個真正領袖的魄力。」
但費南德茲連任總統後,民調支持率已下跌近半,由百分之五十四跌至百分之三十一。高達百分之二十五的通貨膨脹率仍無回跌跡象,費南德茲又企圖收買政客修憲,讓她在二○一五年再次蟬聯,促使中產階級走上街頭表達憤怒:「反對萬年總統,向腐敗的憲法改革說不!」
就是這樣經濟環境,使阿根廷人更需要精神分析?即使沒錢支付醫療費,也要以做義工來交換。這究竟能否改善「心情」?比起阿根廷人,其他國家民眾大都忌諱公開自己罹患精神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一九九九年初便宣布二十一世紀的三大疾病中,憂鬱症高居第二位,癌症是第一位、愛滋病是第三位。
英國媒體報導,企業內有野心(或謂企圖心)的人中,每二十五人就有一人有心理疾病,但他們用職場上的高地位、魅力來掩飾。心理學家說,無情的公司文化讓一類人很吃香:天生冷酷無情、不顧慮他人感受的人。
一項大規模研究指出,許多歐洲人罹患精神疾病,近一億六千五百萬歐洲人(約百分之三十八)每年深受憂鬱症、焦慮症、失眠、失智等腦部疾病所苦。但僅三分之一的人接受藥物或心理治療。
據估計,精神疾病造成上千億歐元的沉重社會、經濟負擔,因病患病情惡化後無法工作,人際關係也跟著崩垮。
美國人算是敢於接受精神疾病的,愈來愈多大學生因心理問題到學校的「殘障學生服務辦公室」登記。大約百分之十一點六的大學生接受了焦慮症治療,另外百分之十點七的學生接受抑鬱症治療。
美國許多校園槍擊案研究顯示,兇手大都患有精神疾病。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研究也有同樣發現,犯罪者大腦異於常人,讓他們冷酷無情。
在阿根廷,位高權重的人就是讓民眾遭受痛苦的人。所以,雖然看心理醫生「沒什麼見不得人」,甚至「很時髦」,但看到高官也接受心理治療,飽受折磨,民眾自然感受好一些。
阿根廷人每週看診兩三次的「心理感冒」,彷彿笑話,但是否因此舒緩壓力?阿根廷樞機主教當選教宗,能不能讓同胞獲得更多心理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