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後常見秋燥傷肺,宜選潤肺止咳的蓮藕、白木耳、百合、梨子等白色食材,既能滋陰清潤,也可減少咳嗽發作。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今年白露節氣落在國曆9月7日,象徵暑退秋至,氣候轉涼、晝夜溫差加大,最易影響呼吸道與皮膚健康。中醫師提醒,此時養生應以「潤燥護肺、養陰防敏」為要。
頤鳴堂中醫師周宗翰指出,秋燥常致咳嗽、喉嚨乾與氣喘,宜透過飲食藥材與穴位調養;博愛馬光中醫師何佳霖則提醒,白露後皮膚乾癢、日間紫外線仍強,應兼顧保溼、防晒與飲食調理。內外並重,才能安度初秋。
周宗翰表示,白露後常見秋燥傷肺,導致鼻過敏、咽喉乾癢與慢性呼吸道疾病惡化。肺主皮毛,當肺氣不足時,皮膚也容易乾裂、起疹。此時宜選潤肺止咳的白木耳、百合、梨子、蓮藕等白色食材,既能滋陰清潤,也可減少咳嗽發作。他建議適量飲用川貝燉梨、蓮藕百合湯等,皆具潤燥養陰功效。
此外,過敏體質者可搭配黃耆、玉竹等藥材調理,增強免疫力;若出現輕微咳嗽或咽癢,可使用桑葉、菊花泡茶緩解。穴位保健方面,建議常按太淵、列缺、足三里與迎香等穴,可增強肺氣、改善鼻塞並提升免疫功能。
周宗翰說,許多上班族常在冷氣房久坐,若再飲用冰涼飲品,更易損傷肺氣與脾胃功能,最好改喝溫熱茶飲,並多起身活動,幫助氣血運行。
喝蓮藕湯 多做伸展運動
何佳霖則提醒,秋天雖轉涼,白天紫外線仍強,加上皮膚因燥氣而乾癢敏感,更需要防晒與保溼。日常飲食可多吃白蘿蔔、銀耳、山藥等食材,不僅滋潤肌膚,還能調整體質。她指出,山藥湯、銀耳百合蓮藕湯等,皆適合在白露後食用,兼具潤肺、養陰與美容作用。
她也建議民眾,日常護膚除外用保溼乳液外,可搭配按摩合谷、曲池穴,幫助氣血循環,使膚色紅潤有光澤。尤其是容易手腳冰冷、血液循環差的人,更應多做伸展運動,避免單靠厚重衣物保暖,否則反而會造成血液流通不良。她補充,白露時節常見異位性皮膚炎或蕁麻疹復發,若症狀嚴重應及早就醫。
除了日常調養,傳統中醫還有順應節氣的外治法。「三伏貼」之外,還有「三九貼」適合在冬季前進行,以扶正固本、減少呼吸道疾病發作。
中醫認為,白露後宜「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以順應陽氣收斂、陰氣滋長的節律。周宗翰提醒,晚上11點前入睡,最能養陰護肺,清晨則宜運動舒展,避免過度流汗耗傷陰津。若貪涼吹風或飲用過多冷飲,容易導致寒邪入侵,誘發咳嗽或過敏。
早睡早起 避免過度流汗
中秋佳節將近,他建議吃燒烤時,應多準備蔬果,並以綠茶、菊花茶等飲品取代含糖飲料,解膩降火、減少熱量負擔。
何佳霖則指出,白露後氣溫逐漸下降,許多民眾運動時仍穿短袖或在清晨慢跑,容易因受涼引發感冒或氣喘。建議運動應選擇日出後、氣溫回升時進行,並依體感適度增添衣物,以免寒邪侵入。中老年人應避免過度激烈運動,宜選擇散步、太極拳或伸展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