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高溫,還吹起沙塵暴,高約九百公尺,在寬廣的沙漠平原看得一清二楚。
圖/美聯社、路透、法新社
二○○八年,世衛組織(WHO)公布,室外空氣汙染每年造成全球一百三十萬人早逝,其中八十萬人在亞洲。最近的研究顯示,空汙已成為發展中國家主要的健康風險,每年導致大約三百二十萬人早逝,空汙致命愈來愈嚴重。
倫敦市政府二○一○的研究,把四千多市民的早逝歸咎於髒空氣。過去,曾有上千人死於倫敦臭名昭著的黃色濃霧造成的有毒煙雲。今天,倫敦的空氣質量已大有改觀,但依然是英國第二大健康殺手,僅次於吸菸。
根據北京大學與綠色和平組織研究,空氣中細懸浮微粒去年已造成北京、上海、廣州與西安約八千六百名居民早死,以及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四大城市的細懸浮微粒PM2.5值若降至WHO的標準,就能減少百分之八十以上死亡人數。
細懸浮微粒PM2.5為空氣中氣動粒徑等於或小於二點五微米的粒狀汙染物。PM2.5微粒小到可以直接進入人體呼吸系統,會傷害肺部與心血管系統,導致肺癌與其他疾病。
美國從二○○○年到二○○七年,空氣汙染程度持續降低,儘管速度沒有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樣快,但顯然延長了人均預期壽命。
在過去八年裡,顆粒汙染物平均減少了一點五六微克,而預期壽命平均增加了零點八四年。在排除吸菸率、收入及其他健康和經濟因素後,研究者判斷,人均期望壽命延長約十八%可歸因於空氣汙染的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