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金融區,高樓大廈林立,使髒汙空氣不易擴散。
圖/美聯社、路透、法新社
現代城市的發展趨勢,除了傳統意義的交通、房屋等灰色空間的擴展,還應該包括森林、水為主題的綠色、藍色空間建設,亦即要提高綠覆率,在「水泥叢林」裡建設綠色的「城市森林」。
城市綠地不僅直接關係樹木生長,也影響城市水土流失和空氣中粉塵來源。北京粉塵大部分來源於本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於綠地水土流失導致的。
莫斯科、溫哥華、多倫多、紐約、華盛頓、波特蘭及東京、吉隆坡等城市,從郊區到市區,整個城掩映在森林和樹木中,高大喬木構成城市綠地系統的主題,森林非常均勻地分布於各角落,綠色成為城市的基本色調。
這些城市,市區內既有大面積的森林公園,也有寬闊的沿街綠化帶,把城鎮內各類公共綠地連接起來,在整體上構成一個森林環境,森林與城市的關係不是城市中分布有森林,而是城市「種」在森林之中。
韓國開闢公園時,採用「近自然」的手法進行;俄羅斯對城市森林的管理也採取比較粗放的近自然模式,管理人員僅進行低強度的修剪維護,落葉掃進林地裡,整個林地處於自然生長狀態。
國外城市森林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把它作為城市有生命的生態基礎設施。城市森林周邊保存著成片的自然林,城區也有成片的大型森林,同時,非常注重提高整個城區的樹冠覆蓋率。這樣的「森林城市」可以把空氣汙染減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