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崴森夫婦。圖/記者楊慧玉
相較於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的高知名度,五股濕地顯得沒沒無聞。然而,造訪時,卻發現前往遊憩的人不少,乘涼、運動、散步、騎自行車,甚至泛舟、觀察生態,各自在這水泥叢林中的綠洲,找到一方閒適。
「我每天下午都來這裡吹自然風,這和從水泥大樓吹來的風不一樣!」坐在成蘆大橋下,悠哉地拉著胡琴的老伯說。一旁疏洪生態公園的鳥啼,也隨著「咿咿啊啊」的胡琴聲唱和,此起彼落,讓人有置身山林的錯覺。
五股濕地生態園區位於二重疏洪道北端、關渡自然公園的斜對岸,兩百多年前就已開墾成良田,曾是大台北地區的重要穀倉。五十年前,因炸寬隘口疏洪致使海水倒灌,並滯留不去,良田於是變成沼澤。
由蘆葦草澤、矮灌木叢、水塘、水圳構成的五股濕地,屬於較為「平實」的類型,沒有巨星級的景觀和生物,但多樣性的生態環境,仍吸引不少昆蟲和野生動物棲息。
最北端靠淡水河岸的「疏洪生態公園」,是觀察河口灘地生態的據點;河口南邊,是荒野保護協會所營造的沼澤棲地,成為許多生物食宿無缺的美好家園;水塘邊的泥灘地,退潮時有成千的招潮蟹大軍,忙著活動覓食。向晚,微風運河波光瀲灩,泛舟的、休憩的人潮逐漸散去,燕子成群歸巢,人們眼中的「樸實無華」,對生物而言,何嘗不是一種幸福。